图/IC photo

北京市疾控中心近日发布提醒,随着北方气温的回升,蜱虫也开始从洞穴里或墙缝中爬出来寻找宿主(包括家养和野生动物、人等)吸血,蜱虫可通过叮咬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发多种严重疾病。

恰逢五一假期,很多人都会外出游玩、踏青,近期蜱虫活跃水平如何?不小心被蜱虫叮咬怎么处理?外出游玩应该做好哪些防范?

“目前,今年医院接诊的被蜱虫叮咬的患者,相比往年同期基本持平,就诊的患者多以虫咬性皮炎为主要表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介绍,蜱虫叮咬一般每年4月以后开始出现,6-9月是发生的高峰期,和蜱虫的活跃期是相一致的。

资料显示,每年4-10月是蜱虫的活跃期。蜱虫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昆虫,通常活跃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中,蜱虫在相距15米的时候就能通过气味感知人类的存在,并在人靠近时迅速跳到人的身上。蜱虫可以携带传播多种病毒性、细菌性及原虫性疾病。

邹洋介绍,发生蜱虫叮咬,拔出蜱虫后的消毒工作十分重要。“患者应一天三次,连续三天对叮咬部位进行碘伏消毒。因为蜱虫携带有各种病原体,有些病毒是瞬间释放到血液中,而有些病原体,如伯氏疏螺旋体大概需要36个小时才会释放到血液中。”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持续消毒,部分患者在叮咬发生的两三天可能出现局部皮疹、红肿,部分可能出现泛化性皮疹,这种情况下多考虑虫咬性皮炎。蜱虫叮咬后1-2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需高度怀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如果患者在一个月之后出现环形红斑,或不明原因的疲乏、肢体无力等,可能是蜱虫叮咬引起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即莱姆病。上述两种情况都建议到专科医院进行相应的抗体或者基因检测,及时确诊以避免发展为重症。”邹洋表示,很多被蜱虫叮咬的患者前来就医就是担心发生发热伴。

发热伴主要通过一种叫长角血蜱的蜱虫叮咬传播,极少情况可通过密切地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少数病例病情危重,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该病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是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及时治疗效果显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五一假期,正值蜱虫活跃期,游玩时如何有效防范蜱虫叮咬?邹洋提醒,如果前往人少、山花烂漫的地方,建议穿浅色、光滑、五口扎紧的衣服,五口就是领口、2个袖口和2个腿口。从这个环境离开后,抖一抖衣服,避免携带蜱虫;如果携带了宠物,也要检查它们身上是否有携带蜱虫,尤其是小狗,重点检查耳后、耳廓、皮毛里面是否有蜱虫携带,上述措施可以避免把蜱虫带到家里。

进到家门之后,建议第一时间洗澡,同时观察耳后、腋下、腹股沟等这些易出汗且隐蔽的地方是否有蜱虫。

发现被蜱虫叮咬怎么办?邹洋建议,如果发现蜱虫还没有完全扎入皮肤内,可轻轻将其拨开,掉在地上的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也不要将其直接踩死。“因为手接触一旦不慎将蜱虫捏碎,蜱虫携带各种病原体的体液,会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人体。建议包着卫生纸冲入下水道或者将其拿到外面烧死。”邹洋提醒。

如果发现蜱虫已经扎进皮肤里面,可以使用红霉素眼药膏,或者任何不含激素的药膏完整覆盖在蜱虫上等待半个小时,一方面可以让蜱虫在油性的环境中窒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局部消杀的作用。然后,再取一个平头的小镊子,从根部垂直向上用力将蜱虫取下来。“取下来后,一定要检查一下蜱虫是否完整,即8个爪和1个口器。”邹洋强调,如果是完整的,局部碘伏持续消毒即可。如果口器没有被取下来,建议一边消杀一边观察,如果出现了红肿或炎症的表现,可以到皮科或者外科将口器取出,以及进行一些避免后续感染的处理。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