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正在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体验中医经络检测仪。 (图片由医院工作人员拍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 李晓青)当人工智能(AI)遇上中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新疆多家医院,患者正体验着“未来已来”的中医诊疗:3分钟AI机器人就能完成“望闻问切”;红外热成像技术让抽象的“密杂吉”体质一目了然。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医疗机构,“AI初筛+专家复核”的创新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诊疗效率,更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校园、社区,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智慧中医”带来的健康红利。

智能把脉:10秒完成望闻问切

人脸识别探气血、舌象一扫知冷暖、脉象轻触能开方……最近,AI中医机器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上岗了。

5月8日,记者在该院体检与健康管理中心暨治未病中心见到了正在体验机器人问诊的赵女士。

录入个人信息后,她神情专注地对着屏幕,在语音提示下完成舌部、面部影像,声音及脉象数据的采集。3分钟就能生成一份完整的体检报告。

记者看到,这份报告中包括体质状态、疾病风险提示、个性化调理处方、中医经络保健指导、中医膳食指导、情志调理及传统功法推荐等。

随后,在这份“AI中医”的报告基础上,中医专家为赵女士制定了一份个性化的诊疗、调理方案。

“中医诊疗注重‘望闻问切’,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诊疗。AI中医机器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融合了传统中医的诊疗智慧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该中心副主任杨丽说,AI中医机器人可通过高清采集舌相、面相,进行问诊和把脉等多种方式,快速辨识市民的体质类型,它学习中医专家诊疗思维,可在10秒内对人群356种健康状态与疾病进行辨证、辨体质,并生成详细的中医体检报告。

中医智能设备操作简便、检测科学,日益受到患者青睐。

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多地积极探索“中医+人工智能”,大模型全面进入了门诊、住院、手术等核心医疗场景,还可以结合医患对话、“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以及舌诊、脉诊等中医特色数据进行多模态分析。

在去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一款名为“俏郎中”的智能中医检测仪,搭载了中医数字化智能诊断AI系统,使用者手握“鼠标”大小的设备,2分钟便可获得体质辨识、脏腑辨证等全面数字化评估报告,包含64项健康监测和183种疾病风险预警。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自AI中医机器人上岗以来,服务人数已超过3000人次。“AI+”走进传统中医诊疗,既有中医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有人们对中医大模型改变行业的殷切期待。它促使医院在技术和服务上创新,是中医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人机协同:AI初筛+专家把关双校对

5月7日,在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治未病(密杂吉科)候诊区,56岁的帕提曼正盯着手中的红外热成像报告——屏幕上,代表“气郁质”的蓝色区域从肝区向外蔓延,与她长期失眠、胸闷的症状不谋而合。

“这个家伙好‘聪明’,读懂我了”。帕提曼称赞的红外热成像仪,是该院于2022年引进的,最近完成了AI升级。

当天,记者现场体验中医机器人诊疗——当记者靠近红外热成像仪时,屏幕上显示出背部轮廓,原本抽象的“寒热虚实”瞬间具象化:脊柱两侧对应膀胱经的区域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块,肝胆区若隐若现的蓝绿色斑块提示着气机郁滞。

一旁的中医四诊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的外表看起来像是自助操作机+视力检测仪+电脑显示器的结合版,是中医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

该科室主任艾丽曼・吐尔逊介绍,脉象分为浮、沉、缓、急、虚、实等多种类型,每种脉象反映着人体气血、脏腑的不同状态,但切脉时对脉象的感知和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难以用精确的数值去量化,AI则对中医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

记者看到,银色腕带状的脉象采集器通过64个微型传感器捕捉脉波特征,并生成脉象频谱图。

艾丽曼・吐尔逊拿起其中一张谱图说,“这位患者患有乳腺结节,AI结合她的滑脉波形和苔色进行分析,自动匹配肝郁痰凝证型。”

“机器人把脉开方,到底咋样?”“机器人能否取代医生?”候诊中,也有患者提出疑虑。

艾丽曼・吐尔逊介绍,每日门诊中有85%的患者会体验“数字郎中”,大模型不是要替代医师,而是让“AI+”复制医生,让医生脱困于琐事,可以更多关注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

中医机器人诊疗的安全性上,艾丽曼・吐尔逊介绍,系统有双重校验机制。即所有诊断建议必须经过“经典方剂数据库”和“专家经验模型”交叉验证。她以患者帕提曼为例,AI既推荐了柴胡疏肝散等经典方,也提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主任医师郝万山的定制泡脚方,系统还标注了置信度提示,需结合面诊确认。

应用拓展:从临床诊疗到健康科普

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年―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研发中医健康监测设备和治未病健康管理平台”“结合不同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

“AI进军中医诊疗势不可挡,医生要主动拥抱,守正创新。”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逯璐说,面对辨证施针等核心诊疗,AI替代不了指尖温感。但它能够扩展医生传统经验的外延。比如当他们在为早产儿穴位注射剂量犯难时,AI文献分析系统能在3秒内筛选出几十篇相关论文。

最近,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院)将中医机器人带进了校园,从临床诊疗的帮手成为健康科普的宣传员。

在市第27小学的中医文化小课堂上,医师张婧指导师生体验了AI中医诊疗以及开方调理的过程。

杨丽介绍,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中医现代化,带来许多新应用场景。既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帮助个人进行健康维护、个性化慢病管理,也可以走进社区、校园等进行健康宣教,传播治未病理念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师生健康意识。

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主动拥抱AI技术已成中医传承创新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实践中,势必还有挑战需要攻克。

采访中,有专家持谨慎态度。认为“AI难以捕捉情志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比如患者紧张导致的脉弦现象可能被误判。”

“中医注重个性化治疗,即使同一种病,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一位医生坦言,中医上千年的经验分散在不同的典籍著作中,不同流派对症候的表述各不相同,治疗方法千差万别。作为个性化疗法,中医历来有“千人千方”的说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都非常常见。对于重视标准化、精细化的AI大模型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消化、规范。

艾丽曼・吐尔逊则建议,用“数字师徒”帮助青年中医师成长,帮助优质诊疗资源下沉。

她说,在一些医疗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医疗机构,医者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系统内集成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国内知名中医临床案例等资料辅助决策,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利用大模型在语义理解、逻辑思考、多模态输出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加速中医医术的“传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