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9月11日报道:9月12日,随着主桥主跨钢箱梁顺利合龙,黄浦江上首座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嘉松公路越江新建工程迎来关键控制性节点,标志着主桥主体结构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主梁施工顺利结束,全桥桥梁实现结构贯通,项目转入主缆施工阶段,向全线通车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嘉松公路越江新建工程位于松江区,北起金平路,南至松金公路,是服务松江新城与金山新城的重要跨江通道,也是上海市目前规划中黄浦江上最后一座大型越江桥梁。主桥桥面全宽36.6米,双向6车道并设置两侧慢行系统,引桥长约827米,线路总长约1825米,是黄浦江上首座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其跨径在国内同类桥梁中位居前列。

项目建成后,双向6车道搭配两侧慢行系统,既满足机动车快速通行,也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舒适选择,实现“快行”与“慢行”和谐共生,彻底改变两岸居民“隔江相望”“绕行奔波”的困境,实现跨江“便捷直达”。据预估,工程通车后,可减少绕行约30分钟车程,将显著加强松江、金山两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优化上海西南部地区路网结构,对长三角一体化、西部板块有效沟通以及支撑上海市郊新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攻坚克难 主塔“中国结”横撑精准安装
嘉松公路越江新建工程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据介绍,主桥综合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景观效果、施工周期和施工难度,并创新性采用永临结合扣索系统,为596米自锚式悬索桥。
本次主桥成功合龙,是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严格质量管控的阶段性成果。在大桥主墩施工过程中,面对上海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项目团队完成超深钻孔灌注桩施工——68根直径2米、桩长100米及36根直径1.5米、桩长90米的“地下长城”稳稳扎根,桩基质量全部达到Ⅰ类桩标准,为桥梁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

大桥主墩哑铃型承台混凝土方量约3800立方米,采用一次浇筑成型,创新应用动态温控技术,有效破解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易产生裂缝难题,为工程质量筑牢“安全屏障”。而在大桥主塔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功运用“翻模+液压爬模”组合工艺,确保了高达90.1米的主塔结构精准封顶,“窗花”造型特色的约200吨钢结构横撑在60米高空实现精准吊装就位。从远处看,如同为主塔挂上了“中国结”。

在大桥边跨施工环节,单侧重达4700吨的边跨钢箱梁通过“步履式多点同步顶推”技术以2毫米内的超高精度完成142米顶推,最终为本次主跨合龙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塔“窗花”钢结构横撑是桥梁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构造:在建设期间,“先梁后缆”施工工艺中承担起主跨钢箱梁临时斜拉的重任。未来在大桥运行期间,当主缆需要更换维修时,可以利用“窗花”重新斜拉,为大桥主缆及吊杆更换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援。

精准对接 实现合龙“零误差”
主跨合龙是整个项目最具挑战性的关键控制性节点之一。为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团队精心组织多方论证优化合龙方案,并利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建模与全过程预拼装模拟,深入预判和解决潜在问题。
合龙过程中采用了多项高精度设备仪器对钢梁结构应力、主梁总体线形、环境温度以及梁体温度等进行了24小时严密监测,利用激光扫描设备对合龙口尺寸变化进行精密测量,相关数据实时反馈,并结合BIM技术对合龙段钢梁的尺寸、位置及空中姿态进行实时动态调整,确保合龙段在最佳状态下实现精准对接。

同时严格执行数字化焊接工艺,辅以严格的超声波探伤等无损检测标准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科学严密的组织和精细化的施工管理,主跨钢箱梁合龙段最终实现了毫米级高精度对接,实测合龙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圆满达到设计要求。
大桥还设置了智能化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桥梁各项技术指标,可以及时针对桥梁状态调整养护方案,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高效管理。

主桥主梁合龙后,嘉松公路越江新建工程将全面进入缆吊系统安装及桥梁体系转换阶段。该工程将进一步完善市域干线公路网络,有效打破黄浦江对区域交通的阻隔,加强嘉青松金地区交通联系。项目团队将协同各参建方,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科学施工,严控质量安全,确保工程2026年如期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