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我其实是愣住了,看了好几遍,这个数字绝对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奇迹。”近日,在小米YU7发布会之后的直播中,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提到YU7创下的订单成绩。

据了解,自6月26日小米YU7发布后,市场反响极为热烈。据小米汽车官方信息,YU7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突破24万台。成为市场上最火爆的车型。

为何经历了种种风波之后,小米汽车依然能成为“流量顶流”?对此,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米汽车在经历辅助驾驶事故及车主退车事件后仍能保持销量坚挺,主要得益于其精准的定价策略、强大的用户基础以及完善的生态系统。

承络资本合伙人徐泯穗则对记者表示,YU7的火爆有下面几个因素。第一,产品定位好。当其他品牌都在拼配置、空间、智能的情况下,小米通过外观和优异的赛道成绩,抓住了年轻人的审美和情绪价值。第二,小米长期主打性价比的形象,结合发布会上反复提及顶奢豪车的品牌,并和他们做对比,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情绪价值拉满。第三,雷军的个人魅力,他常年在各种场合打造了又严谨又有亲和力,并且谦逊的形象,让品牌和车型加分不少。

精准卡位25万级市场

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SUV市场,小米YU7的“出圈”离不开一张精准的定价牌。

在直播中,雷军分享了小米YU7背后的故事。谈及YU7定价过程,雷军透露:“发布会前一天彩排时,仅用5分钟就敲定了最终价格。”尽管团队对25万元以上定价存在顾虑,但基于产品竞争力考量——全系标配激光雷达、700TOPS算力等高端配置,最终形成定价信心。

雷军特别提到对市场竞争的预判:“发布会前有三大担忧:一是Model Y的市场统治力远超预期,国产阵营多次冲击未能撼动其地位;二是豪华高性能SUV这一细分形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三是高配置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否影响市场反响。”

据了解,小米YU7的标准版、Pro版、Max版三个版本车型分别定价25.35万元、27.99万元、32.99万元。

从价格上来看,小米SU7三档价格分别是21.59万元、24.59万元和29.99万元,其中Pro和Max版本为主销车型,而YU7在配置比SU7提升不少的前提下,三个版本均比SU7贵3万元左右,避免了内部竞争。

同时,小米YU7的第一竞品是Model Y,在接近相同的配置下,续航更长、智能化配置更高的YU7,价格比Model Y便宜了1万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小米YU7通过“硬件堆料+生态整合”实现差异化竞争。性能对标豪华品牌,但价格比Model Y低1万元。这种策略精准卡位中高端市场,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需求。

王鹏还表示,在定价与配置策略上,小米延续“堆料”策略,YU7全系标配高端配置,如双电机四驱、空气悬架等,但价格比同配置竞品低3万—5万元。这种“高配低价”策略直接击穿高端SUV价格底线,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也有相同看法,他认为,从定价策略来看,小米汽车延续了小米品牌一贯的高性价比路线。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极为关注的因素之一。

“小米YU7在保证产品具备先进配置与优质性能的前提下,制定了相对亲民的价格。这种定价方式精准地切中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那些既追求科技感与高品质,又对价格较为敏感的群体。与同级别、同配置的竞品相比,小米YU7的价格优势明显,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倾向于选择它,从而为销量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袁帅表示。

此外,小米汽车销量保持坚挺还是源于强大的用户基础。

“小米经过多年在智能手机等领域的深耕,积累了庞大且忠诚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对小米品牌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他们熟悉小米的产品风格和品质标准。当小米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时,这部分用户成为了小米汽车最早的潜在客户。他们对小米品牌的热爱和期待,促使他们愿意尝试小米汽车,并且积极向身边的人推荐。这种基于品牌忠诚度的用户传播,为小米汽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有效抵御了负面事件对销量的冲击。”袁帅表示。

“小米一贯的高性价比定位在汽车领域同样适用,YU7的定价极具竞争力。同时,小米庞大的生态用户群体为其汽车业务提供了天然流量池,这些用户对小米品牌有较高忠诚度。”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记者表示。

张新原进一步表示,小米完善的智能生态体系也是重要优势,车机互联体验也是其差异化卖点。

小米YU7成市场“鲶鱼”?

记者注意到,由于YU7订单“爆单”,有市场消息称,多家车企推出“截和”小米YU7订单的策略,从侧面也印证出小米YU7或将成为市场“鲶鱼”。

数字经济学者、壹通数字技术首席公关官罗富国对记者表示,从行业角度看,YU7的出现是对智能汽车市场格局的又一次冲击。其高性价比和强大智能配置,让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品牌感受到竞争压力,不得不审视自身产品策略和定价体系。

袁帅表示,SU7的成功已经让行业看到了小米汽车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而YU7的推出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次全面升级和拓展。它在设计、性能、科技配置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选择。其上市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其他品牌加快产品迭代和创新步伐,还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高品质、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小米YU7无疑是继SU7之后对行业的又一次强烈冲击波。

王鹏则认为,YU7的发布直接冲击25万级新能源SUV市场,剑指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Y、理想L7等热销车型。其高性能、高配置和低价格组合,迫使竞品加速技术迭代和价格调整,如小鹏G7预售价下探至20.99万元,智界推出限时补贴等。

那么小米汽车是否已走出此前的阵痛?对此,余丰慧对记者表示,雷军通过返场直播直接回应YU7上市当晚订单数据惊人,这标志着小米汽车正从过去的挑战中恢复过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为了持续保持优势,小米汽车需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缩短交付周期;加强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深化与用户的互动,倾听用户反馈,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确保产品和服务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张新原表示,雷军的返场直播和YU7的亮眼订单数据确实显示小米汽车正逐步走出危机。后续小米汽车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产能和交付能力,避免因交付问题流失客户;二是持续优化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确保产品竞争力;三是深化汽车与手机、家居等生态产品的联动,强化差异化优势。此外,还需加强用户运营,通过OTA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袁帅对记者表示,后续小米汽车若想持续保持优势,需在多方面发力。在技术研发上,要不断加大投入,提升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的水平,确保产品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产品质量是生命线,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生产,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杜绝质量问题再次出现。售后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让消费者在购车和使用过程中无后顾之忧。此外,继续深化生态建设,加强与其他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打造更加完善的智能出行生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智能生活体验。通过这些举措,小米汽车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长远发展。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