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援藏医疗专家冯键主任和本院胸外科主任达娃琼达共同带领下,成功为一名藏族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高位气管肿瘤切除手术。在救治过程中,该院胸外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高位气管肿瘤切除加左侧环状软骨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凭借精湛的技术和紧密的协作成功完成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据悉,该术式在西藏自治区尚属首次应用,标志着该院胸外科团队在复杂气道疾病诊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达娃琼达(左)和冯键(右)正在开展手术。

急诊险情:七旬老人气道近乎堵塞


今年4月中旬,71岁的藏族老人在家中突发胸闷气急,转运至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时已无法平卧,全身大汗淋漓,颈胸部CT提示气管左侧环状软骨处见钙化灶,膨胀性生长,突入气管腔内,几乎完全堵塞上段气管,并伴有左侧声带麻痹可能。此时,正在胸外科查房的冯键和达娃琼达接到会诊电话,立刻赶至急诊,详细询问病史,原来老人一年前已出现出血刺激性咳嗽,此次病情突发加重,喉鸣音在数米外清晰可闻,生命危在旦夕。

“救救我的爸爸!”患者女儿急切地求助道,家属们围在床边焦急万分。面对患者半坐吸氧、极度呼吸困难的危急状况,两位主任立即启动紧急救治流程。

精准决策:多学科协作(MDT)破解手术难题


经胸外科团队详细评估,冯键主任提出两种治疗方案:一是行高位气管肿瘤切除加左侧环状软骨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二是先行气管切开挽救生命、后期处理肿瘤。但考虑到肿瘤位置高、颈部水肿明显,若选择二期手术可能面临无法根治的风险,家属毅然决定接受一期根治手术。

在向院部及医务科汇报后,一场紧张有序的多学科协作(MDT)迅速展开。医务科主任吉律牵头,联合麻醉科主任罗化全、耳鼻喉科主任蔡国遇共同制定麻醉与手术方案:为避免刺激引发气管水肿窒息,在无法进行ECMO的情况下,决定采用“静脉基础麻醉+双侧颈丛麻醉”,然后经过颈横切口进行手术,纵形部分切开气管后,在肿瘤的下方进行手术台上气管插管,再进行全麻完成手术。

硬核手术:沪藏专家联手完成高难度操作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情况下进行着,冯键与达娃琼达亲自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当手术切口打开、气管纵形剖开时,一枚坚硬如石的钙化肿瘤暴露眼前,其位置紧声带下方约1.5cm,几乎完全阻塞气道。随着肿瘤下方气管插管顺利插入并连接呼吸机时,手术室里紧张的氛围终于缓和。

接下来,冯键精准切除气管肿瘤及起源的左侧下半部分环状软骨,采用后壁连续吻合气管、前壁间断缝合的方式重建气道。考虑到患者左侧声带麻痹及术后气道管理需求,团队在吻合口下方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整个手术过程行云流水,展现了沪藏医疗团队的默契配合与高超技艺。

术后攻坚:精心护理迎来生命曙光

术后,患者转入ICU接受精细化治疗。在冯键、达娃琼达与ICU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老人逐步度过感染关、呼吸关。当冯键为其拔除塑料插管、更换金属套管,用手指堵住金属套管并示意患者说话时,老人竟清晰地说出了“谢谢安吉拉(医生)”,并紧紧握住冯键的手。患者女儿激动掩面,在场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术后一月复查显示,老人气管吻合口愈合良好、管腔通畅,预计未来可完全拔除气管套管,完全恢复正常。

患者送来锦旗。

作为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疗的重要成果,此次手术充分体现了日喀则人民医院胸外科在气管手术治疗方面的水平再上新台阶,冯键将上海先进的胸外科技术与高原医疗实际相结合,通过“传帮带”机制,大大提升了本地团队诊疗能力。

下一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将以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抓手,继续依托全国最大的胸部肿瘤中心——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支持,持续拓展胸外科诊疗技术新项目,守护高原百姓的生命健康。

来源:日喀则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