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的网络文学圈,郑守伟总带着点特别的“标签”:别人找灵感靠体验生活,他却爱从论文里挖灵感;读者催更八年,他笑着把“拖稿”变成和粉丝的十年约定。这位现任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的福建福鼎籍作家,从法学学霸到网文创作者,再到公司创始人,他用创作者的执拗玩转跨界创业,正联合本地作家挖掘温州非遗与本土故事,想把更多温州故事搬上荧屏。





半个温州人

这里的创作圈像“朋友圈”

“选择扎根温州,既是缘分牵引,更是被这里的创作生态深深吸引。”郑守伟说,“我的母亲是苍南人,苍南与我的老家福鼎地理相近,这份地缘与血缘的交织,让我对温州添了份天然的亲近。”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在此深耕的,是这里对创作者特有的包容与支持——既有能安心创作的土壤,又有让作品生长的养分,这种“双向契合”的感觉,让他一踏足就觉得找对了地方。

加入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对他而言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我的朋友大多在温州,这里的圈子更对‘胃口’。”作为协会理事,他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收获了大量灵感:“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编剧,大家凑在一起,聊的都是创作上的事,这种专注又融洽的氛围,特别能滋养创作。”

更让他看重的是温州给予创作者的实打实支持。“这座城市既有支持创作的实际资源,也有包容多元的发展环境。”他坦言,在这里既能沉下心打磨作品细节,也能放开手脚尝试影视跨界,“不管是安心写故事,还是大胆做事业,都能找到合适的土壤。”


如今,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温州本土创作者,“和他们一起做事,感觉特别踏实,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创作状态。”

法学学霸写故事

从论文中挖素材

郑守伟的写作生涯,带着股学霸特有的严谨劲儿。2012年,郑守伟考入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次年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转入民商法学院学习法学,这个选择藏着对创作的长远考量:“法学要求的严谨逻辑,对写悬疑推理太重要了。”

2016年,郑守伟读大四,因提前修满学分、创业大赛获奖抵消了毕业论文,他突然多了大把空闲。“终于能专心做件想做的事——写小说。”他在黑岩网连载的首部作品很快冲上榜单,笔名“黑眼圈”也诞生于此时:“天天熬夜写稿,镜子里那圈黑特别显眼,就随手用了这个名字。”

读者爱他的小说,不光因为剧情够劲,更因字里行间“透着真东西”。这背后藏着他独特的创作秘诀——痴迷于从专业论文里挖素材。他总爱泡在知网上翻法学、刑事侦查学论文,那些真实案例里的侦破逻辑、犯罪心理分析,都成了笔下故事的“硬核”骨架。

他还有个“拖稿大王”的外号,提起这个他自己也笑:“我的系列作品《谋杀三部曲》的第三部,刚开始是跟读者说‘一年就好’,后来干脆定下‘十年约定’,好在第八年完成了,没让他们真等十年。”不是写不出来,是他对着电脑删了又改:“现在对作品要求更高,不想敷衍读者,宁愿慢一点,也要写出满意的结局。”

跨越多个领域

始终是个“创作者”

“与其让别人把我的小说改得面目全非,不如自己来!”郑守伟说起跨界做影视的初衷,带着点“护犊子”的倔强。2021年起,他开始创业,联合导演宣孟阳、作家水格等合伙人,先后创立奇妙文化、观尔影视及多家关联企业,业务涵盖网络文学、图书出版、版权开发与影视制作等,凭借对内容的精准把控,公司营收颇丰。

如今,他与合伙人在中短剧领域也闯出了名堂:联合出品本山传媒首部竖屏短剧《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小驴的巅峰人生》充值超2000万元……他认为中短剧的优势在于“短时间内抓住观众”,但核心仍是“聚焦人物角色”:“小说和影视本质都是讲故事,各式各样的人永远是世界的主角,不管是1分钟还是45分钟的故事,抓住人物和文学戏剧的冲突才是关键。”

今年,他联合温州知名作家和编剧启动“文学商业共创”,主导开发多部相关影视作品:“温州有很多优质作者,也有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支持力度大的营商环境,很希望和本地创作者一起,既追求商业成功,也做更多好故事。尤其是把木活字印刷、黄杨木雕等非遗元素融入创作,让老手艺在故事里活起来。”目前,他们的合作已覆盖影视、小说及版权开发,内容既有作者个人想创作的题材,也包括温州本土的创业故事、爱情故事和文化故事等。

如今,他仍以“创作者”自居:“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个小说家。”在温州这片沃土上,这个“黑眼圈”作家正带着对文字的敬畏与对产业的洞察,书写属于“半个温州人”的共创故事。


记者陈希茜

摄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