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唯梁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依托本校《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校行动计划》,创新提出并实践助力乡村共富的“燕巢模式”,通过衔枝筑巢(筑平台)、精准孵化(建机制)、育燕助富(育项目),构建了“共生共建、圈层共振、长效共富”的生态化协同体系和机制体系,以及“四燕齐飞”的乡村共富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衔枝筑巢

打造助力乡村共富的综合性集成平台

紧密围绕乡村共富产业发展需求,深度整合学校、政府、供销社、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以“共富学院”为核心载体,聚力构建为共富建设全面赋能的集成平台。重点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流通产教联盟、教育部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协同创新中心、全省供销系统共同富裕培训教育基地等多个共富综合体,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文化浸润—产业升级”的为农服务矩阵。以平台为枢纽跨界链接资源,打破助富关键要素流动壁垒,通过高效的信息共享和要素协同,实现“需求牵引—资源聚合—精准赋能”的闭环效果,推动高职教育和服务供给与乡村共富需求从“松散耦合”迈向“系统适配”,为乡村共富建设注入长效化、集成化的职教动能。

精准孵化

建立“多协同、全链条”助富机制矩阵

聚焦产业需求,基于“产业出题—平台破题—团队解题”闭环工作思路,构建多领域协同机制和全链条发展与保障机制,实现项目孵化的“协同精准”和“高效精准”。调动高职院校师生参与乡村共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助力乡村共富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成立“学校-产业学院-项目团队”三级工作小组,深化和完善工作机制、培育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助力共富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育燕助富

构建“人才+技术+培训+文化”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学院—微专业—订单班—特色课”人才培养矩阵,系统培育乡村共富“人才燕”。组建“校-区-市-省”四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定向输送实用“技术燕”。数智赋能“需求分析—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全流程,量身打造助力“新质”农民成长的“培训燕”。深化文化赋能作用,精心塑造根植乡土的“文化燕”。“四燕齐飞”构成系统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体系效应,实现服务乡村共富的全面、长效赋能。

多方共建产业学院

2024年度“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启动仪式

“燕巢模式”将高职院校从单一教育主体转变为资源协同枢纽,推动乡村共富从短期帮扶向系统治理、从外力驱动向内源发展的范式跃升,打造了高职院校为乡村共富赋能的“经贸样本”。

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双突破

开设5个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微专业和101门微课程,孵化服务乡村振兴创业团队近200个,培育农创客和涉农基层管理骨干18000余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超10万人次,学生涉农实战项目达500余项,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000多万元。先后涌现出了电商创业达人傅燕雯、“放牛娃”张涵、浙江省十佳创业之星王然、公益创业之星袖珍女孩孙菊萍、专注生态农业创业的宋东坡等创新创业典型。

科教改革和社会服务成果丰硕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院校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优质培训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入选国家双高校、国家优质高等专科学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流通产教联盟单位。完成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横向课题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各类政府批示10余项,年均社会服务2万余人次。在全省设立111个“阳光空间”村社服务点,累计完成技术攻关项目61项,推广技术至2000余户农户,助农增收超3000万元。

“阳光空间”服务点签约仪式

实践应用和辐射推广范围广泛

在本校培育专创融合教学团队8支,组建农村科技服务团队17支,协助孵化涉农创业项目1300余项。与全省各级供销社共建共同富裕人才培训教育分基地53家,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向23省100余所兄弟院校输出阶段性改革成果,吸引香港城市大学等300多所院校、10000余人次来我校实地考察。与20余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覆盖浙西南10余县市,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8项;为企业、地方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等1.2万人次。向泰国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培训2000余人次,推动丽水山耕等5个农产品品牌跨境出海。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双创教育典型案例,育人成果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全国供销总社、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被多家媒体报道300余次。

签约共建“全省共同富裕人才培训教育分基地”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