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小米汽车的宣传物料上,对其智能驾驶功能换了宣传术语,将原有的“智驾”更改为“辅助驾驶”。此外,问界、理想等多家以“智驾”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近期都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5月5日新黄河客户端)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这场由头部企业引领的术语更迭,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智能汽车产业走向理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说明,在经历了狂热的技术崇拜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回归驾驶安全的本质。

过去几年,“智驾”成为新能源汽车宣传的标准配置。企业热衷于描绘“解放双手”“自动驾驶”的美好图景,消费者也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兴奋中。狂热宣传的背后,是资本对估值的故事需求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行业集体浮躁,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

车企用各种新名词包装产品,试图让消费者相信车辆能“自己开”。然而,现实中的事故却频频打脸:2025年3月,一辆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失控撞栏;4月,某品牌车主开启“自动泊车”功能后车辆剐蹭立柱。这些悲剧背后,是车企过度营销与用户认知偏差的双重“合谋”。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智能驾驶相关事故同比增长240%,其中80%与用户过度信任系统有关。车企更名行动本质上是在修正这种认知偏差,给“智驾”的虚火降温。

术语调整的背后,是政策监管的持续发力。2025年4月份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会议强调,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误导消费者,所有功能必须明确标注为“辅助驾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车企必须对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条件和限制进行充分说明。这些政策举措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智能驾驶技术的本质是“人机协同”,而非“替代驾驶”。对于车企而言,这是一次回归技术本质的拨乱反正。“智驾”一词,虽简洁吸睛,却模糊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尚处辅助阶段的事实,易让消费者产生过高期待。“辅助驾驶”则清晰界定了系统定位,明确“人主驾车辅助”的关系,提醒驾驶员时刻牢记自身主导责任。名称调整后,消费者对技术边界有了更准确认知,车企也能聚焦技术研发,踏实提升产品实际性能,而非在营销话术上过度包装。

术语的更迭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更完善的安全体系。车企需摒弃“重营销、轻教育”的思维。除了规范宣传用语,还应通过用户手册、视频教程甚至模拟训练等方式,让消费者真正理解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条件和风险。监管需持续细化标准。目前,国内对智能驾驶的分级和宣传已有初步规范,但在事故责任认定、数据记录等方面仍存在空白。未来可借鉴国际经验,强制要求车辆配备“黑匣子”记录驾驶数据,为事故调查提供依据。此外,消费者也需保持理性。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的判断。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合理期待,才是安全使用的前提。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词之变的背后,是行业对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靠华丽的词汇堆砌,而是靠对安全的坚守。当车企不再沉迷于制造概念,当消费者不再盲目追逐“黑科技”,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成为出行安全的助力,而非隐患。(文/关东客 图/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