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晓婷 郑天一 吴思娴
这几天,百余位电影人齐聚在夏衍先生的故乡杭州,参加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系列活动。
这是继2018和2019年、2023年之后,“夏衍杯”第四次回到杭州,并举办了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
5月19日到20日举行的第二期“夏衍杯”电影编剧改稿班,作为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的重要活动之一,邀请了孙承健、尹鸿、袁媛、张珂、董哲、陈舒等多位业界翘楚担任授课导师,为第十九届“夏衍杯”获颁编剧及杭州青年创作人才代表进行集中授课,改稿班融培训学习、审读改稿和互动交流为一体,从理论到实操层层推进,助力编剧打磨剧本。
5月21日下午,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荣誉颁授仪式在杭州钱江新城举行,对49部获奖剧本进行表彰。
5月22日,“夏衍杯”在瑞立江河汇酒店举行电影剧本推介会,推动优秀剧本转化落地。
这届作品整体表现如何?青年编剧在创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夏衍杯”为青年编剧带来了哪些影响?

“夏衍杯”给青年编剧信心
本届“夏衍杯”首次设立了“主单元+院校单元”双赛道,在主单元的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全国高校学生的院校单元,鼓励青年编剧创作。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电影创作的基础是编剧,而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对电影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本届“夏衍杯”在评选之外还增加了改稿等系列活动,受众从往年的成熟编剧扩展到了高校学生,给青年电影人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学习平台。
从新人成长为成熟的编剧,《滚蛋吧!肿瘤君》《我本是高山》的编剧袁媛直言坎坷是编剧的必经之路,除了坚持没有捷径。而“夏衍杯”作为鼓励优秀电影剧本创作、培养电影编剧人才的重要平台,在经济和精神上予以了电影从业人员更多支持。她也希望学员们在今后的创作中秉持着夏衍精神:不屈不挠,任劳任怨,坚持自己想要表达传递的主题,平衡好创作的主动性以及资方等其他声音的干预。

编剧袁媛
创作了《绣春刀》《刺杀小说家》《东极岛》的杭州编剧陈舒,读书时也参加过中央宣传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的青年剧作扶持计划,这次来到“夏衍杯”,陈舒说亲切地就像回家,也在和青年编剧交流时也获得了很多能量。
在她看来,“夏衍杯”提供了一个让编剧相互交流创作的场域,给予了编剧扶持、鼓励。很多学员还在高校就读,面临着就业问题,看到他们,陈舒也想到了毕业时对职业前景有些迷茫的自己,很多年轻人存在着类似的职业困扰,但这个奖给了可能处于迷茫阶段的编剧们信心和职业荣誉感,也让更多青年创作者们被看见。
对于这些年轻编剧,一众电影人们给予了真诚鼓励,呼吁大家不要害怕挫折,挫折是生活的常态,做编剧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强大的意志力面对批评。
参赛作品类型丰富、更市场化
《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的编剧董哲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近距离和如此多的青年编剧接触,和年轻编剧一对一的交流过程中,自己也有了很大收获,年轻编剧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独立创作自己想要做的原创剧本。
工厂大门创始人、制片人黄旭峰担任了本届“夏衍杯”的终审评委,颁授仪式上,工厂大门影业(上海)有限公司与编剧陈佳琪的电影剧本《浮油生物》签约。
在黄旭峰看来,电影的进步是因为一代代的年轻人勇敢地提供了他们全新的想法,这推动着行业向前。本届参赛作品囊括了历史、家庭、犯罪、悬疑等类型,内容丰富,供影视公司选择的类型很多:“市场急需一些新鲜的创作者,年轻的创作者带来他们的新故事进入了这个行业,充满了年轻的新鲜表达。”

《浮油生物》讲述的是马来西亚无国籍华人的生存状态,这是黄旭峰先前从未见过的题材,“在国内、亚洲、国际都很有潜力。”而且该剧本非常工整,稍加打磨就可以进入落地阶段。
这届参赛作品不仅类型多样,项目可孵化度也显著提升。
编剧袁媛,2016年曾担任了第十届“夏衍杯”的终审评委,相比于9年前,袁媛发现这届参赛作品呈现出显著变化:学员们的创作更市场化,大家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寻求怎样的帮助,会从各个维度完善剧本,推动项目落地,部分作品已经成熟地达到可以筹备拍摄阶段,“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有部分作品进入市场,有非常好的表现。”
《泰囧》编剧束焕也注意到,这届编剧开始更多有意识地进行类型化的表达,年轻编剧在创作时还考虑到了作品的可拍摄性,在情感上有意识地寻找跟更广大人群的共鸣,“编剧最重要的是拥抱观众,要写让观众喜欢的东西。”
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也为青年编剧构建起“创作-孵化-制作”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邀请了导演、制片人、影视公司代表参与活动,打通了行业壁垒:5月21日的颁授仪式上,有7部剧本签订意向协;5月22日的电影剧本推介会上,19位获颁证书编剧与全国制片单位代表和各省(市、自治区)电影局(处)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度对接。
青年编剧需要和夏衍一样“写好生活”
近年来,AI等新技术的崛起深度影响和改变了电影行业,广泛应用到剧本撰写、后期特效等各个方面。但在束焕看来,AI的技术天花板只是大二学生的及格水平,AI给的内容很工整,但它无法理解人的情绪,创作不了真正有情感的艺术作品。
怎样是好的作品?
夏衍先生说过,创作需要向生活弯下腰去。
在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时,电影人们不约而同提到“扎根生活”。
编剧董哲说,编剧在创作时应该和夏衍一样“深入生活”:“不管是历史剧、现实题材还是写未来都要落地,扎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态和时代氛围,不能脱离社会人文空写故事。”
编剧张冀凭电影《三大队》获得了夏衍年度荣誉改编电影剧本,他提出创作灵感源于真实的生活,源于变化的人群:“我们应该走出去,要真正地去接触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群,AI提供不了这些体验。”

编剧张冀
电影人们也纷纷提到:中国需要电影,但需要好电影,好故事才能吸引观众走近影院。
在这两年电影市场并不太好的情况下,剧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青年编剧更需要秉持着夏衍精神创作好作品。
《志愿军》的编剧张珂认为,在短视频、演唱会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电影市场断崖式缩水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观众不喜欢看电影了,核心问题出在内容,大导演和大明星会失灵,好故事才是票房的基础,而“夏衍杯”寻找、培养的,正是电影市场稀缺的、写好剧本的人。
张珂表示,编剧创作时最重要的是心中有观众,夏衍精神仍值得当下电影人们学习:“夏衍先生是人民的艺术家,他所有的创作和研究全部是在跟时代共振,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在匆忙、功利化、焦躁的创作环境下,电影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守初心。”
尹鸿也多次强调,没有生活就没有故事,当下很多编剧缺乏对生活厚度的挖掘能力,创作者最重要的是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我们要去发现生活当中那些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东西,再加以一点戏剧技巧去呈现。真正好的故事都不是编出来的,而是我们用血肉之躯去体验的。”
夏衍电影编剧周落户杭州
颁授仪式上,同步举行“夏衍电影编剧周落户杭州”签约仪式。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宣传部三方代表共同签署五年合作协议,将杭州打造为中国电影文学创作高地。
麦家表示,浙江不仅是夏衍的故乡,还有深厚的文脉,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在浙江的土地产生,在杭州举办夏衍电影编剧周,也鼓励了很多浙江的年轻作者。
尹鸿认为,在夏衍故乡举行本次活动,也为电影人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夏衍先生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对艺术形式的大众化表达的探索,对公平正义信念理想的不懈坚持,可能都会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传达给现在的创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还记得,夏衍诞辰100周年时,自己在杭州参加了夏衍纪念雕塑在西湖边的落成典礼,25年过去,他又在夏公的家乡参加了夏衍电影编剧周:“这是对夏公的纪念,也是对逝去的很多浙江籍电影工作者的纪念,对曾经为中国电影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许许多多电影前辈的纪念。我到杭州、到浙江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杭州永远年轻,山青水绿,它会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夏老到90岁还在创作,还在关心着中国电影,在夏衍精神的感召下,从业近50年的江平觉得自己依然年轻。他也希望,年轻编剧们可以和夏老一样,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看到夏衍电影编剧周落户杭州五年,江平也期待看到更多浙籍黑马:“浙江电影创作有基础,有成就,第20届‘夏衍杯’的颁授仪式上,我相信浙江的黑马、杭州的黑马依然会从西子湖畔、钱塘江畔杀出来,我期待那是一匹匹骏马。”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