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李宁艳)一批重达2189吨的进口铜精矿,经阿拉山口海关完成放射性检测后,于8月4日运抵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经乌昌海关在卸货地顺利完成监管检查,这单业务成为今年以来新疆自贸试验区首批采用“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的进口铜精矿,标志着该监管模式在新疆实现了常态化运行,有效助力新疆大宗资源商品产业链保稳保供。

“这单业务不仅让企业单批次物流成本降幅超60%,还将通关时间压缩至3天内。”乌昌海关查检科科长杨欢欢说,他们实时与阿拉山口海关对接,掌握该批铜精矿在口岸的通关情况。货物到达卸货地后,立即派人进行属地查检,做到即查即放、随到随检。

“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是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30项重点任务之一,于2024年4月经海关总署批准正式在新疆试点。为了保障该监管模式顺利落地,乌鲁木齐海关所属的乌昌海关、阿拉山口海关积极开展进口铜精矿风险评估,协同建立起“口岸初检—快速通关—属地查检”的工作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进口铜精矿在阿拉山口口岸完成放射性物质检测并合格后,就能快速转运至乌昌海关辖区,进行夹藏夹杂、固废排查、取样送检等检查工作。

杨欢欢说,这一流程有效缓解了企业在口岸的货物积压问题,大幅压缩了口岸通关时间,同时降低了企业的仓储、物流成本,缓解了资金和运输周转压力。

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新疆最大的铜冶炼企业,成为新疆首个获批采用该模式的企业。“原料能够快速到厂,让我们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5%。”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孙丹说,以往进口铜精矿,需要在口岸卸货,等待抽样检测差不多要五天,等送检结果反馈后才能交付使用,每批次产生的仓储、运输费用大概6万元。

“通过‘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仅仓储费用这一项,每年至少可以节约200万元。”孙丹说,公司自去年获批试点进口铜精矿“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以来,已通过这种模式进口铜精矿2529吨,方便进口铜精矿快速从进口环节投入到生产加工,帮助公司迅速产生经济效益。

未来,乌鲁木齐海关将持续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根据新疆矿产加工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大宗矿产监管模式改革,助力提升新疆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新疆有色金属加工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