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昌都,格桑花迎风怒放,澜沧江蓬勃奔流。重庆援藏工作又迎来了新一批的轮换交接。2022年7月,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肩负重庆市委、市政府希望重托,奔赴“藏东明珠”——昌都,三年来,全体队员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广阔的康巴雪域高原大地上,努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援藏工作标志性成果,为助推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庆力量。
山城大爱越千里,民族“三交”润高原
三年来,工作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渝昌两地各民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往交流交融,让渝昌两地各族干部群众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工作队先后获西藏自治区“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优秀集体”、昌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殊荣。
2023年6月,察雅县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赴重庆交流考察,实地参观考察了重庆市永川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民族团结等领域的相关情况。察雅县拉穷日追寺的僧人森曲感慨地说:“永川的城市建设非常现代化,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在大家的无私援助下,昌都的未来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2024年7月,40名昌都中小学生飞越千里,参加“雪域雄鹰·昌都市中学生赴重庆研学‘三交’”活动。他们驻足红岩魂陈列馆感悟历史,在两江中学共绘《渝昌千里江山图》,在长安汽车车间见证“智造”,到深空探测中心仰望星辰,孩子们纷纷感慨重庆发展很快、城市很漂亮。“雪域雄鹰”是工作队重点打造的援藏品牌,三年来,上千名师生通过该计划先后赴渝研学,在促进渝昌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4月12日,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体育场人声鼎沸,激情四溢。当一群身着民族服饰、活泼可爱的昌都球童出现在赛场时,全场掌声雷动,这是工作队“渝昌一家亲·绿茵追梦行”活动场景。来自昌都的学生代表、第二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跨越千山万水和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开启了一场暖心交往交流,搭建了渝昌体育和文化互动交流平台。
三年来,这种形式多样、重在情感交流的“三交”活动频繁开展,为深化“藏汉一家亲,渝昌手足情”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援藏,纾困解难见真情
工作队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昌都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8月,工作队举办了“才下高原·就在重庆”在渝就业人员家属探亲活动,部分西藏昌都籍在渝就业高校毕业生家属来到重庆,亲身体验孩子们在重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感受重庆对口援藏工作成效,在渝藏两地引发热烈反响。
2024年5月,在贵阳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17岁的西藏昌都少年四郎次仁崭露头角,在美发项目中以53.3887分获得优胜奖,创下西藏选手参加该赛事的最好成绩,这是工作队就业援藏取得突出成效的缩影。三年来,工作队深入实施“才下高原·就在重庆”援藏帮扶,协调提供公职岗位400个,招聘近400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赴渝就业;线上发布民企岗位近万个,带动3000余名西藏户籍人员在渝就业参保;组织订单培训、马兰花创业培训、求职实训等20余场,助力1000多名农牧民稳定就业。

▲昌都技工学校学生四郎次仁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工作队持续开展“渝昌民心汇”救助行动,精准救助救治困难群众近7000人;引导重庆1.8万家社会组织支援西藏昌都,支援资金2600万元承办昌都第九届茶马文化艺术节(芒康会场);引入重庆社会组织成立昌都首家社会服务机构;创新构建“四助一代一疗养”服务体系,建成“12349”社会救助热线;工作队与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30户家庭220名孩子结对认亲,在持续改善民生中凝聚人心。
三年来,工作队累计实施民生项目178个,投入资金4.36亿元,集中用于农牧区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创建4个旅游主导型乡村振兴示范点;完成察雅县浪拉山观景平台、阿孜乡洒冽营地改造;投资250万元建成“1+3”创业孵化基地,建成类乌齐县扎西贡村等一批和美乡村示范点、芒康县如美镇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察雅县农村人畜分离项目,以务实举措让昌都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产业援藏,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工作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助推昌都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产业、文旅产业和商贸物流提档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看,这就是东方风电的高原风电项目,仅仅两个月就建成了标准化厂房,是昌都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制造业工厂。”昌都新区援藏干部余川兴奋地告诉记者。三年来,工作队抢抓昌都新区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和清洁能源大开发机遇,以资源引产业,以市场聚产业,大力招引装备制造项目。2023年7月以来,先后引入中国中车、特变电工、水电四局、东方电气等头部企业,总投资近10亿元建设发电输变电设备设施生产制造项目,预计初期年产值超30亿元,满产后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以上。随着水风光发电继续补链延链,未来三年,昌都新区能实现工业年产值超15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昌都工业。

▲昌都经开区东方电气建设现场。受访者供图
类乌齐牦牛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年来,工作队持续助推类乌齐牦牛产业发展,精准引入一家深耕牦牛育肥十余年的企业落户类乌齐县央宗村。2023年,在崭新的标准化牛舍里,数百头牦牛悠闲咀嚼着科学配比的饲草。企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场地租金,更让107户牧民第一次尝到了“家门口就业”的甜头。牧民扎西算了一笔账:“以前卖活牛,一头最多赚五千;现在把牛交给基地育肥,每头能多赚两千。”
同时,工作队还借用数字重庆建设的先进理念,投入资金建成了牦牛大数据中心,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全县育肥基地的存栏量、出栏周期等关键数据。每头佩戴智能耳标的牦牛,从草场到餐桌的旅程都被精准记录。

▲类乌齐县牦牛育肥中心大数据显示屏。受访者供图
芒康县曲孜卡乡拉久西村有发展蜜蜂养殖和蜂蜜加工的传统,工作队协调当地农牧民到重庆石柱、彭水、南川等区县养蜂场观摩学习,积极引进重庆市蜂蜜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已投资250万元,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中蜂养殖运营新模式,推动蜂蜜产业链延伸,升级后的蜂蜜产品已经整装下线,走向消费市场。
2023年8月,在工作队的全力协调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赴芒康县指导千年古盐田申遗工作。在此基础上,2024年9月,芒康盐井景区以“雪域盐都、茶马村落”为主题,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5A级景区创建名录。此外,工作队还积极实施类乌齐县康巴花都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助力康巴花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庆万人游昌都”活动先后迎来了1399个团队4.8万人游昌都。

▲芒康县古盐田景区。受访者供图
为深化渝藏经贸联系,工作队市场供应供销小组团创新策划西藏昌都-重庆“两地双向仓”项目,将销往内地的西藏商品通过渝藏干线物流,提前储存在重庆前置仓,出藏物流在重庆前置仓集散后衔接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依托重庆“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优势,助力高原优品“通江达海”,使电商订单运抵内地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以昌都松茸为例,传统西藏发货至全国需10-12天,物流成本约20元/单;通过“两地仓”预冷处理、整车运输及重庆前置仓分拨,时效压缩至3天,单件物流成本降至3.5元。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重庆工业品和民生物资高效进藏,丰富了昌都乃至西藏生鲜水果、进口冻品、火锅食材等供应,助推昌都市民生物资加权综合一级批发价降低5%左右。重庆火锅店次日达的昌都牦牛毛肚、昌都超市货架上的江津富硒米——两地仓让“同饮一江水”化为“共享一桌饭”。

▲重庆昌都“两地仓”发车仪式。受访者供图
抓好“组团式”援藏,提升医疗教育整体水平
工作队坚持把抓好“组团式”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以院包科”“以省包校”“师带徒”等模式,发挥援藏团队集合效应,增强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了昌都医疗教育整体水平。
三年来,医疗援藏组团稳步推进医疗援藏“981”工程(“九大专科医疗中心”“八大专项医疗技术”“一个临床技术培训中心”),先后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自治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自治区药理学重点实验室,昌都临床技术培训中心、120指挥中心;推动渝昌两地实现国内首个跨省医检数据共享,开展远程会诊7万余例次。倾力助推昌都市获批西藏首个“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与改革示范项目”,医疗卫生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渝藏情深·健康攻坚”义诊活动组织百人专家团六入藏东,20余场次义诊惠及2.6万人,免费开展髋膝关节置换等手术500余台,为患者节约费用近2000万元。

▲重庆援藏队员实施自治区首例内镜下经对侧纵裂-大脑镰-楔前叶三角区病变切除术。受访者供图
“以前遇到危重患儿,我们常常束手无策,转诊路途遥远且风险极高。”昌都市人民医院卓玛护士长说。在重庆医疗援藏组团的帮扶下,西藏昌都市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正式建成启用,暖箱、呼吸机、监护仪……一批批由重庆捐赠的先进设备陆续进驻。该中心2016年的门急诊人次从8681人次增长至2024年12750人次,年出院人次从2016年1060人次增长至1756人次,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昌都市人民医院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提档升级,成为西藏自治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昌都市人民医院的白武将医生就是受益者之一。作为重点培养的本地骨干,他在重庆导师“手把手”的教带下,从观摩到主刀,迅速成长。“重庆专家毫无保留,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临床思维和应急处理。”白武将说。如今,像他这样能独挡一面的本地医生越来越多。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2025年7月,在昌都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表彰大会上,重庆援藏教师何普惠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在昌都一高教书育人的点滴故事,由她牵头设立的“女生解忧铺”信箱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纽带,在女学生培养女性独立意识、树立职业目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青蓝结对”,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昌都一高的重庆援藏教师雷洪兰与藏族教师普布泽仁结为师徒,从共研教材到推敲论文,雷老师倾囊相授,让这位曾经的教坛新秀快速蜕变为语文教学骨干——2023年,普布泽仁被评为自治区学科带头人。

▲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青蓝结对”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工作队还推动重庆巴蜀中学、南开中学、人民小学等重点学校的校长、特级教师、专家学者组成“名师送教团”,深入昌都各类学校进行“结对交流”,受益教师12000余人次,为昌都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教师队伍。
三年来,工作队共投入教育援藏资金约1.07亿元,实施了65个教育援藏项目:2022年,投入百万实施“净水工程”,让昌都一高师生24小时喝上安全水;2023年,继续投入1400余万元实施“温暖工程”,昌都一高教室寝室温暖如春……
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格桑花谢了又开,澜沧江水壮阔浩荡,重庆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依依作别三江大地,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接过新的接力棒,“渝昌情”又将续写新的篇章!
记者 周尤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