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次仁旺姆给文艺队的新节目取名《幸福生活》,今年初,她用西藏传统民间歌舞里的调,请文化馆的艺术家重新填了词,并自编了舞蹈。
7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这里扎念琴声悠扬,次仁旺姆正带领社区文艺队队员,排练新节目。“想用《幸福生活》这个节目,展现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次仁旺姆说。

江洛康萨社区文艺队队员正在排练。记者 张凌漪 摄
次仁旺姆出生在距日喀则市180多公里的昂仁县亚木乡。自8岁记事起,她的生活就是砍柴、放牛。因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次仁旺姆曾经参加过乡里的宣传队,也曾有过一个文艺梦,但穷困的家境让她不得不放弃。
17岁那年,揣着“东拼西凑”来的500元钱,次仁旺姆只身前往日喀则市区寻找货源,再背回乡里销售,她不断往返于两地,用双脚、麻袋,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渐渐攒下了一笔钱。
有了一定积蓄的次仁旺姆决定留在日喀则,并在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安了家。
她先是在藏式街摆摊卖首饰,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就在藏式市场租下一间门面,经营起了民俗饰品店,销售首饰、金银、蜜蜡等。现在每月销售额达到上万元。与此同时,次仁旺姆还组建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随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次仁旺姆想到帮助更多的人。“刚开店的时候资金周转不开,是汉族、回族朋友帮我找货源、当翻译,我要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次仁旺姆说。
多年来,次仁旺姆资助了江洛康萨社区14户生活困难的群众累计30万元。
2008年,在社区的组织下,次仁旺姆重拾“文艺梦”,在江洛康萨社区组建了文艺队,并受到广泛欢迎,近5年,文艺队连续进乡村演出达200场次,还曾受邀到北京表演。
对于演出的收入,次仁旺姆不仅分文不取,还拿出自家店铺的首饰供队员演出用。现在文艺队月月有演出,每位参演者一场能挣200元。
“儿时跟着乡里的宣传队下乡演出是骑着骡子,走乡间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时候遇到下大雨冲断了路,演出就泡汤了。”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次仁旺姆十分感慨:“那时候我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能向邻居借,鞋子也是破破烂烂的。”
如今,乡镇大多有了柏油路,文艺队的队员们下乡演出都坐汽车,演出穿着漂亮的藏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
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年过花甲的次仁旺姆说,现在的日子就如《幸福生活》里所唱:“吃不愁、穿不愁,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