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语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年来,达茂草原多元文化交续相通,多民族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历史佳话和英雄故事从这里传出。达茂旗自1952年建旗以来,70余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70余载栉风沐雨,铸就辉煌。如今,达茂旗正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潮头,无数草原儿女为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才智,这其中的一些人已远赴异地他乡工作生活。


为集聚更广泛的关注支持,推动我旗高质量发展,旗政协提案文史委员会与旗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含弘光大 开放包容——天南地北达茂人》栏目,旨在展示曾出生、学习、成长、工作在达茂旗的国内外精英人士、优秀人物的风采,树立达茂旗开放包容、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心怀桑梓、情系故土的人士为达茂草原的发展献计出力。


白晓明(乌仁托娅),女,蒙古族,1957年10月出生。著名蒙古族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舞蹈家协会理事。1975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班(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1975年—1983年在达茂旗乌兰牧骑担任舞蹈演员、舞蹈编创兼扬琴演奏员。1983年调入呼和浩特市民族歌舞团从事舞蹈编导、表演工作。退休至今仍在舞蹈教学、编创、表演领域发挥余热。


白宝如,男,汉族,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理事。1960年—1969年在达茂旗百灵庙第一小学、百灵庙中学就读。1970年作为“知识青年”到达茂旗腮忽洞公社插队。1972年—1985年在达茂旗乌兰牧骑担任演员、队长。1988年考入中央电大法律专业,1992年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1998年取得中央党校政法专业本科毕业证书,从事律师工作至今。


她是台前风采奕奕的舞蹈家,他是台前幕后才华横溢的多能手;他们都从达茂草原出发,结缘于艺术的道路上,演绎着草原蒙古族姑娘和河北汉族小伙的爱情故事;他们携手共度四十多个春秋,工作上密切配合、爱岗敬业,生活上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将青春和热情奉献给了乌兰牧骑文艺事业。他们的故事,讲述了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的热爱和彼此不变的真情。


白宝如、白晓明夫妇


心有所向

与达茂旗乌兰牧骑的不解之缘


1974年,只有17岁的白晓明已经是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班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多次汇报演出和实践活动中,她表现优异,出类拔萃,无论是舞蹈基本功,还是组织能力、创作灵感方面,都已经崭露头角。与此同时,远在首府北方的边境草原达茂旗也迎来了一批新鲜血液——乌兰牧骑招收了一批新队员。为了迅速提高新队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涵养,旗委、旗政府将这批新学员送到了内蒙古艺术学校进修培训,品学兼优的白晓明被学校推选为这批队员的舞蹈老师。虽然同样是一个大孩子,但白晓明深感责任重大,她将自己两年来勤学苦练的“本事”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学员,同时也跟达茂草原来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在朝夕相处的欢声笑语中,她开始向往达茂旗,向往那片能够给人以无数艺术灵感的辽阔草原。1975年,白晓明毕业了,好多地区的乌兰牧骑都向她抛来“橄榄枝”,但是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达茂旗。从此,在达茂旗乌兰牧骑长达八年的勤学苦练和摸爬滚打,成为白晓明一生最宝贵的成长经历和美好回忆。


白晓明表演舞蹈《花的原野》


而天生有着一身艺术细胞的白宝如,一开始并没有像白晓明那样有在专业学校学习艺术的机会。1970年,他还是一名在达茂旗腮忽洞公社插队的“知识青年”。因为从小酷爱文艺,他在工作之余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练习表演八个“样板戏”上,而且每次表演都有板有眼,惟妙惟肖,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组织的认可,不知不觉中也积累了一些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1972年,旗乌兰牧骑招收新队员,在面试考场上,没有经过一天专业学习的白宝如演唱了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的唱腔片段,还学跳了一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蹈,瞬间让考官们眼前一亮。在顺利通过“视唱练耳”、手风琴演奏等科目考核后,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达茂旗乌兰牧骑的正式演员,这一干就是十四年。


白宝如(左)与队友一起排练


志同道合

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比翼双飞


1976年底,19岁的白晓明与24岁的白宝如在达茂旗乌兰牧骑相遇了。彼时,白宝如作为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选中的“一专多能”的优秀基层演员,已经从内蒙古艺术学校作曲班学成归来。而本就“科班出身”的白晓明已经成为旗乌兰牧骑舞蹈界的“台柱子”。青葱岁月的相遇,她是舞蹈演员,他是作曲者、演奏员,艺术创作的需要让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对“搭档”。白宝如不负组织的期望和培养,将满怀的学识和热情投入到了创作中,陆续编曲创作了《欢乐的达茂草原》《牧场新曲》《百灵飞翔》《小蜜蜂》《花的原野》《欢宴》等独具达茂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十几个舞蹈,而最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他作品的人就是白晓明。合作创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有时候为了作品更完美,他们经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冷静下来后又继续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斟酌,直到两人都满意为止。在日复一日的磨合和碰撞中,一件件优秀的作品相继诞生,由白晓明表演的独舞《小蜜蜂》将芭蕾舞足尖技巧与蒙古族舞蹈语汇完美结合,演绎出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的生动形象,诠释了甜蜜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的深刻寓意,演出后好评如潮,并荣获自治区首届“萨日娜”奖创作三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舞蹈《百灵飞翔》,通过柔美优雅的女子群舞展现了家乡达茂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抒发了草原儿女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另外《欢宴》《金碧舞影》《花的原野》等舞蹈也荣获不同奖项,并成为呼和浩特市民族歌舞团出国演出的保留节目。一时间,珠联璧合的“二白金牌搭档”成为达茂旗乌兰牧骑的响亮“招牌”。


“舞蹈不是广播体操,舞蹈音乐也不是节拍器,舞蹈是肢体语言与音符完美融合的统一体,是表达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的综合艺术。这是我跟白晓明老师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正是基于这样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所创作的舞蹈才深受群众喜爱,才更富有灵魂。”回想起当年创作的情景,白宝如感慨地说。与此同时,爱情的火花也伴随着合作的过程悄然迸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觉得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了,我觉得我更能理解白宝如老师所作曲目的思想内涵,也更能用自己的舞蹈诠释好他的作品。牧区的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作为一个外地来的小姑娘,有很多不适应,他总是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地守护我,支持我。”时至今日,白晓明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言笑晏晏,清楚记得在漫长的岁月守候中,丈夫白宝如从未改变的深情守护。1978年,白宝如和白晓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第二年,他们可爱的女儿出生了。然而,天生带有一股子倔劲的白晓明不顾产后的禁忌,只休息了2个月就开始参加体能恢复训练,夫妻俩共同改编创作并一起表演了双人舞蹈《艾不盖河边》,完美默契的表演赢得了无数掌声和赞誉。白晓明除了担任舞蹈演员,还兼职做扬琴演奏员,草原上举办一场演出,她往往是刚跳完舞蹈,冒着一身汗就立即操起扬琴为其他节目伴奏,久而久之,关节炎、风湿病全都找上门来,可是,只要演出一开始,她就立刻来了精神,热情高涨,所有的疼痛一扫而光。白宝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劝爱人别那么卖力,身体最重要,可是总也拗不过她那股对艺术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而女儿因为没人照顾,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下乡到处演出,成了乌兰牧骑最小的“队员”。如今女儿每次回国探亲,都会跟父母谈起小时候在都荣敖包、查干敖包、查干哈达、召河各个地方看他们演出的情景,还说自己跟父母一样,一直都是“乌兰牧骑人”。


白晓明(左)与白宝如(右)表演舞蹈《艾不盖河边》

(合作创作)



博采众长

让中国艺术之花盛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1991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巡回演出剧场,一位来自中国的女舞蹈演员头顶着八只“龙碗”在舞台中央翩然起舞,宛如鱼儿在水中遨游,又若彩绸在空中飘舞。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被这种独特高超的舞蹈形式吸引了,他们用不可置信的目光全神贯注地盯着这位演员。当看到她顶着八只碗飞快地在舞台上旋转,最后将一只碗从头顶抛向空中,旋转几圈之后又稳稳落回到她头顶上时,现场观众发出一阵惊呼,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女演员就是白晓明,是当年被国家民委从内蒙古自治区选派的唯一的蒙古族舞蹈演员,随贵州省黔西南州歌舞团小分队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并开展巡演。在意大利,白晓明带着《盅碗舞》《筷子舞》《金翅鸟》以及她的原创作品《花的原野》等蒙古族舞蹈,在各地连续巡演四十多天,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有几位“粉丝”观众甚至跟随着演出小分队连续观看演出。“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舞蹈艺术的价值,更增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舞蹈艺术,让中国舞蹈艺术融入世界的渴望和动力。在达茂旗乌兰牧骑苦学苦练的八年光阴,才是我走向国际舞台的敲门砖。如果没有在高低不平的草原上无数场演出的磨炼,就没有我在国际舞台上的稳健与自信,是草原历练了我,是家乡达茂旗塑造了我。”白晓明激动地说。因为工作表现优秀,1983年,她被选拔到了呼和浩特市民族歌舞团工作,曾随团代表中国先后赴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演出,给国家和家乡赢得了各类奖项和荣誉,让世界各地领略到了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风采,同时也学习到了国外不同民族和地域风格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风格,也为今后从事舞蹈艺术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白晓明(左二)在意大利演出时与当地演员合影


而后来调到呼和浩特市工人文化宫工作的白宝如仍然笔耕不辍,专心投入到词曲创作领域,以创作蒙古族民歌为主,同时探索其他创作风格。1987年由他作曲的歌曲《白云的故乡》(王晓岭作词),由著名歌唱家拉苏荣(已故)深情演绎后深受群众喜爱,传唱大江南北,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广播征歌”三等奖,并成为不少专业院团的男高音、女中音歌唱演员的演唱曲目,甚至在周边国家传唱度都很高。有人曾问白宝如:“别人唱你写的歌,有的还制作成光碟出售,你不收费吗?”白宝如笑着回答:“我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自己的作品能被人复制传唱,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赞扬。能让更多的人跟我一起加入到歌唱祖国、赞美家乡的行列,这才是我进行艺术创作的初衷和动力源泉。”


白晓明、白宝如获奖情况


1.群舞《百灵飞翔》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首届“萨日娜”作曲奖、舞蹈创作三等奖;

2.独舞《小蜜蜂》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首届“萨日娜”奖三等奖;

3.舞蹈《欢宴》获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国家教委、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等十二部门联合颁发的创作三等奖;

4.1982年白晓明、白宝如均荣获乌兰察布盟“全盟农村牧区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5.因担任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舞蹈主创之一,白晓明荣获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青城文艺之花”荣誉称号并记功一次;

6.歌曲《白云的故乡》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广播征歌”三等奖;

7.1983年白宝如荣获达茂旗旗委、旗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奖”;

8.1987年白宝如荣获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授的“在乌兰牧骑工作十年以上成绩突出奖”;

9.2004年白宝如荣获呼和浩特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0.2005年白宝如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1.2011年白宝如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的“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荣誉称号;

12.2011年白宝如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劳模津贴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