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鼓励市民举报“校园餐”食品安全重大违法行为,只要举报属实,最高能拿100万元奖励。根据通报,举报奖励范围很广,涵盖了全市所有跟“校园餐”有关的单位,像学校食堂、承包公司、校外供餐单位,还有学校食材供应商等。要是发现这些地方有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举报。

“校园餐”问题一直广受关注。细心的人们发现,近年来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媒体报道,在成都市温江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教职工窗口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统一就餐口;为了降低自主采购环节存在的腐败可能,区域内学校的食材采购不再让校方决定,改由教育局公开招标;每所学校的食材验收点都加装了摄像头,以便监控配送数量;新的食堂数字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学校食材的需求下单、配送计算和出入库等环节都进行了电子化存档……

媒体披露,这一系列举措,是已经开展一整年的全国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中的一个缩影。

“校园餐”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而探究根源,从已查处的案件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采购环节的“暗箱操作”。无论是自营食堂还是外包食堂,食材采购往往是腐败高发区。

二是资金管理的“黑洞”。学生的餐费本应全部用于伙食成本,但部分学校却通过做假账、虚报支出等方式中饱私囊。

三是监管的形式化。尽管有关部门要求学校落实“明厨亮灶”,但许多后厨操作仍流于表面。农药残留、过期食材等问题往往在事发后才被曝光。

明了这一背景,不难看出,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设计,强制打破封闭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是本轮“校园餐”整治的突破点。

成都市温江区的做法具有代表性。将食材采购权从学校收归教育局统一招标,并通过数字平台全程记录下单、配送、入库数据。这种“去中心化”模式减少了校方干预空间,而摄像头监控验收环节则堵住了“偷斤减两”的漏洞。类似地,江苏省泰州市推行“一码清”系统,扫码即可追溯菜品来源、检测报告等信息,从技术上压缩了造假可能。

而在资金流向问题上,餐费通过监管平台打入教育局监管账户,并实时公开收支明细,确保了全程可溯。

所有这些改变其实都在遵循同一个原则,即让“校园餐”的各环节尽可能趋于公开透明。

鉴于“校园餐”以往的问题,现在整治行动聚焦各环节的公开透明,可谓抓住了要害。而要确保公开不流于形式,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则是关键。

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能够及时曝光“校园餐”中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而社会监督则涵盖了家长、市民等各方力量,他们与校园餐的利益息息相关,有着强烈的监督意愿。

在这一轮整治中,有专家建议,“智慧监管”等系统的查看权限不应局限于教育局,应当将其推向大众,尤其是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现在,江门市以重奖的方式鼓励市民举报“校园餐”食品安全重大违法行为,其实遵循的是同样的思路。

让阳光照进“校园餐”的每个环节,用公开促规范,以监督防腐败。当每一笔采购可查、每一分餐费可溯、每一顿饭菜可评时,“校园餐”将不再是一个焦虑之源,因为孩子们吃得安全健康,家长们自然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