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经10余年发展,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试点探索、全面推广迈向高质量发展。其间,签约人群覆盖面逐年扩大,服务内涵持续丰富,但服务的落脚点始终在于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我国的活动主题是“签约有感,健康可及”,凸显了对提升签约居民感受度的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再次锁定“居民感受度”这一标尺,从细节入手、于痛点发力,推动抽象的感受度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可感知的具体行动。

居民对签约服务的直观感受,始于服务的便利性,落在服务的专业性上。《若干措施》提出,以居民小区、楼宇(村民组)为单位公布签约机构及联系方式、签约途径等信息,鼓励制作电子家庭医生地图以直观展示家庭医生(团队)专长等内容,探索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签约等,就是为了让居民更轻松地了解、选择和联系家庭医生。同时,《若干措施》明确,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全科医生可直接作为签约主体,引导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县级医院下沉基层的医生直接提供签约服务,落实和完善薪酬收入补偿机制,都是着眼于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优质医疗资源“沉得下、留得住”。

提升签约居民感受度,做实重点人群个性化服务是关键。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包清单(试行)的通知》,明确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基本服务包内容及服务要求。此次印发的《若干措施》进一步针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群体推出便利用药、优化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鼓励家庭医生对80岁以上签约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开展上门或面对面随访服务,增加服务频次,切实解决重点人群就医痛点。基本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的“点单式”设计,既赋予居民自主选择权,也有助于提高签约服务精准度。

尽管《若干措施》强调服务便利可及、多方面优化服务,但不等于家庭医生要全天候待命、随叫随到。家庭医生(团队)需负责一定区域内众多居民的健康服务,受服务能力和时间、精力所限,往往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破解供需矛盾,不仅要扩大服务供给,也要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若干措施》中的推送健康信息、提供预约转诊等服务措施,都是着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有序安排;而逐步向签约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推广健康行为积分、建立自我健康管理小组等措施,则旨在引导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主动、良性互动,推动实现签约服务效能最大化。

图片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图片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图片

文:高艳坤(媒体人)

编辑:马杨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