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精神永垂不朽,你鼓舞着边区人民,踏着你的血迹继续前进!”这是1940年冀鲁边区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主任吕器,为马振华烈士撰写的挽歌。

马振华。 河北日报资料片

马振华,1905年生于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后韩沙洲村。1932年秋,经中共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马振华舍弃教鞭,在乡村奔走联络发展党员。不到半年时间,在他活动的地区,70多个村庄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数量发展到200余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马振华任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同时担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他在各团设立政治处,建立士兵政治课制度,部队政治气氛活跃,战斗力不断提高。短短几个月,马振华率部多次痛击日伪军,相继收复盐山、乐陵、宁津等地,游击队由4个团1000余人发展到24个团万余人,为开创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1938年,马振华调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宣传抗战形势,掀起了津南地区群众参军热潮。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村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研究部署对敌策略。12日拂晓,由于叛徒告密,300多名日伪军将屋子包围。生死关头,马振华掩护其他同志转移,将敌人火力引向自己,壮烈牺牲,时年35岁。

1940年11月,经上级批准,宁津县改为振华县(1949年振华县复名宁津县,属山东省管辖),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人民英雄。2014年9月,马振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整理)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