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书法家协会消息

当代书法名家周志高先生

于2025年8月18日在上海逝世

享年80岁



周志高,出生于1945年,江苏兴化人。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理事。曾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协第六届主席,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周志高先生诸体兼擅,尤精行草,其书作笔墨酣畅、骨力刚健、气韵贯通。先生长期致力于弘扬书法艺术,在杂志编辑、碑帖出版等方面成就突出,影响广泛,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复兴繁荣做出突出贡献。他的去世是上海书法界的重大损失


记者拨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手机时,他刚赶去周志高家中参加完祭奠活动,他透露,周志高去年八月去东北旅行时突然陷入昏迷 ,已经卧病一年多。“他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到处走走。生病前还一直操心书协的各项工作,给我们提建议等。他很热心,也没有架子,大小活动都乐意参加,名誉主席做得名副其实。”丁申阳说。


从“金不换”到“三句话”


周志高的童年是在家乡江苏兴化度过的。读书时,语文老师要求大家用毛笔字写作业,可农村的孩子没什么钱,都用那种涂上白漆的木板,板上画好黑色方格,然后用那种几分钱一块的“金不换”来研墨写字,第二天“作业”发下来后,就用抹布沾点水将它擦掉,这样可以重复使用。日复一日的毛笔字练习,不仅没让周志高感到厌烦,反而使他越发喜欢上了写字


△1965年,在朵云轩书画出版社,右二为周志高


后来,周志高考上了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在那里,幸运地碰上了著名书法大家胡问遂。谈到自己的学书历程,周志高说:“胡问遂先生是我书法上的启蒙老师,他把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引上了正途,还请出他的老师沈尹默先生教我。我的第二个老师是白蕉先生,从1964年开始,我跟他学了一年多书法,他很开明,让我们大家批评他的作品,以此来提高我们的眼力。马公愚、启功先生对我帮助也很大,特别是启功先生,他的谦虚美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书道上,沈尹默先生还告诉他,要博学而不能亦步亦趋,要继承同时要有个性。


△1981年首届中国书学研讨会召开


周志高是南方人,俊秀灵动的艺术氛围感染着他,但在北方生活日久,北方人性格中的豪雄坦直之气又渐渐影响了他。正是在融合北碑南帖的雄伟与灵动、讲究与广涉博取之中,形成了他大气而精到的特有风格



对此,周志高将自己的书法创作总结成三句话:一个“标准”,两个“结合”,三个“不要忘记”



一个“标准”:雅俗共赏。“雅”不会有人反对,但曲高和寡,不能关门自吹自擂,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俗”是通俗,含大众能接受、能喜欢之意,不是“庸俗”,更不是“恶俗”。既雅又俗,这是完美价值观的取向,难度大,标准高,当努力开拓,不断进取。


两个“结合”:碑帖结合、南北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及其文艺、建筑等等都反映出雄强、厚实、浑朴的气息、格调和精神;而南方呢,相反是清秀、精巧、灵动。二者相互取长补短,不能偏,当然,以一方为主,不是对等。为求灵动而失之轻浮或为求老辣而失之粗野都是不可取的。


三个“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民族特色,不要忘记时代特征,不要忘记个人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时空观,三者之间比例如何,“各有灵苗各自探”,可根据自己的才、学、识和性情而定,要追求“真气、真意、真趣”!


从“书法家”到“书法活动家”


作为书法家,周志高善书各体、尤精行草。出版有专著及合著《周志高书法》《历代勤学诗正草字帖》《钢笔行书字帖》《书法创作》《秦汉石刻的篆书》《六体书唐诗廿首》《六体书唐宋词廿二首》《中国历代书法精品百幅赏析》《草书前出师表》《草书滕王阁序》《名家写唐宋名诗·草书帖》《周志高书法集(中英文版)》《走进书法家——周志高》《我与书法三十年》等。



饶宗颐先生称赞周志高“是一位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家”。在周志高看来,自己这代人的历史责任就是把现代中国艺术精品推向全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从小的方面说,书法就是写字,但从大的方面看,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周志高认为,当代中国是书法的繁盛时期,也是这门艺术最好的发展时机。他提醒年轻一代,“字无百日功”,要抵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才能在书法领域有所长进。他以《书法》杂志为阵地,积极推广书法艺术,策划并参与主办各种国家级和国际性的书法展览活动,包括1979年的首届全国群众书法大赛、1980年的首届书法篆刻全国展、1981年的首届书法全国理论研讨会、1983年的首届全国篆刻大赛、1987年的首届全国中青年“书苑撷英”大赛等,具有开创意义和重大影响。



海派书法:从联合国到全球行


周志高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研究者与创作者,更是一位积极的传播者与教育者。


△2023年,长三角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周志高认真观看并点评每一幅作品


在周志高看来,“真正的书法艺术是那种具有民族意识的‘大书法’,即宣传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民族艺术,而非单纯艺术形式的‘小书法’”。他曾致力于“海派书法全球行”的计划,并积极推动“以文化促和谐——2012联合国中国书法精品展”“海派书法全球行——中日书法交流展”等书法文化交流活动。



周志高感慨地说:“梅兰芳可以把京剧带到美国,成为中国国粹的一个标志,为什么我们这代人不能把书法带到外国?有不少外国人误以为,书法是日本的。所以我们要打‘中华牌’。”他表示,一方面可以把世界各地的书法名家都邀请过来亮相,同时,也要集合全国的最好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到不同国家去展览展示,以书法为载体,将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来源:东方网综合上海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上观新闻、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