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庆市气象台发布今年全市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高温天气让不少市民“宅”在家里,外卖订单量随之激增,外卖骑手也成为这座城市里最忙碌的人群之一。

据重庆日报消息,为了给高温下的户外工作者们消暑降温送清凉,位于江北嘴的重庆市(江北)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提供空调、饮水等基础服务,还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支持。据报道,像这样的骑手“歇凉港湾”已遍布山城,目前已建成的6384个友好骑手驿站,让骑手在送单间隙有了“歇凉港湾”。

今晨,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40℃以上的酷热将成片出现,南方多地高温持续,网友直呼“晒化了”,天气“热度”也“飙”上热搜。面对高温天气,户外劳动者无疑面临巨大“烤验”,除了外卖骑手,还有环卫工人、建筑行业工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社会的运转离不开他们坚守,如何减少高温下的“意外”,及时为他们送去一份“清凉”,值得全社会关注。

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处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新业态用工应减少户外高温时段的工作时间,采取延长配送时限等措施保障外卖员等平台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对此,有平台主动动态优化了配送路线、延长配送时限、豁免高温差评,并在各站点配备充足的防暑物资。重庆中心城区多家商场为此开设了“骑士休息区”,配备空调、座椅、饮用水等,门外还专门规划了电动车停放区。重庆消费者也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容忍度,“气温高,外卖小哥辛苦了”“不急,晚点到也没关系”。

虽然酷暑难耐,但外卖骑手们在城市中穿梭时发现,重庆这座城市的温情降低了酷暑的热度。高温中的劳动者是城市的一分子,他们不避酷暑、挥汗如雨,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呵护。提供更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现一座城市的脉脉温情与人文关怀,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实,早在去年,针对高温,重庆就建起了多个劳动者港湾。劳动者港湾内配置有冰箱、微波炉、空调、休闲圆桌、沙发等设施,具备休息、避暑、充电、冷冻保鲜、就餐等服务功能,让户外劳动者能够在休息时间里感受清凉一“夏”,及时“充电补能”,降低他们高温中暑的风险。

多一分温情,生一分清凉。面对高温,具有重庆特色的“避暑地”早早就对外开放。7月4日起,重庆轨道交通在具备条件的146座车站开放了纳凉区,相较于2024年新增了6座车站。依据现场条件,有的纳凉区还有序摆放了凳椅,备好了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用品。这些“歇凉港湾”,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既有资源,在炎炎烈日下,为户外劳动者和市民、游客们撑起了“遮阳伞”。在有条件的街区,在适合的地段,为户外劳动者开出“凉方”。这不仅传递着社会对户外劳动者的善意和关怀,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情与文明。

多一分尊重、多一些关怀,拿出真招实招,解好民生答卷,就能为劳动者内心增添一抹清凉。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加强劳动者生活措施保障,这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