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各位说声不好意思,最近生病看医生导致断更,真的对不住大家。同时也给大家一个友情提醒,早饭一定要吃,经常不吃早饭会引发很多身体疾病。

今天接着讲咸丰皇帝,在晚清的历史上有一个人,差点扭转了满清颓势,也是后来同光中兴的奠基人,这就是咸丰皇帝的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首的肃顺。

说起肃顺很多人都并不熟悉,名字好像听过,但是他具体干过什么事,好像就没什么印象。

肃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月初八日,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在家排行老六。这里要说一个身份,肃顺他们家这个郑亲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爷,就是所谓的铁帽子王,他们家每一代都有一个子孙继承王爷的爵位。到了肃顺这一代,就是他的三哥端华,在道光二十六年袭爵郑亲王,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在道光临终时授为顾命大臣。

后来咸丰十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皇帝逃往热河时,随从前往,授领侍卫内大臣。一看这职位你就知道,这是掌管侍卫军队保证皇帝安全的,可见咸丰对他是很信任的。

从古至今都有一种现象,当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家族中,有一个人因为从事某一种行业获得了成功,往往会带动周围的人,从事这个行业。

比如我们都知道快递行业,申通快递、圆通快递、中通快递、百世汇通和韵达快递,就是四通一达,他们老板都是浙江省杭州市的桐庐县相邻几个村庄。


做沙县小吃的,很多老板都是福建人。在医院行业都很出名的莆田系,老板都是福建莆田人。

所以不要轻视个人的成功的效应,他可能会给家族或者当地带来巨大的影响。当然也有坏的,比如现在就有一些地方搞诈骗的,带动整个村去搞诈骗。整个村子的名声都被搞臭,成为诈骗村。

肃顺也一样,他三哥是皇帝的侍卫大臣,他也是从侍卫这条线发展起来的。

肃顺早年长期在侍卫处任职,负责管理皇帝侍卫、亲军,负责保卫皇帝及其近亲,守卫皇宫,引导官员觐见,稽查皇宫出入,皇帝出巡随扈保驾,驻扎行宫守卫、戒备等。

侍卫处管理人员也分三等,如同现在的特种部队,武警部队,和城管差不多。

领侍卫内大臣 管理特种部队守卫的 一等守备力量。级别 正一品,共六人,武职中品级最高。

内大臣 管理武警守卫,从一品,六人,亦上三旗每旗选二人担任。

散秩大臣

从二品,协助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无定员。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肃顺,考封三等辅国将军,委侍卫处散秩大臣。就是第三等的守卫管理者。其实就是比侍卫高有点的管理者而已。

直到咸丰继位,肃顺才算真正开启他的飞黄腾达之路,咸丰三年正月肃顺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后来抗击太平天国北伐有功又被提升为,九月受命管理镶蓝旗总族长,十一月调补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十二月调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

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仍然兼任都统职务,我去查了一下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院长。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刘墉和纪晓岚,都出任过这个职位。这是一个得罪人的职位,共同点,是清流,是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的一类群体。

肃顺从此算是为列朝班,有机会和皇帝搭上话了。

也正是这个时期肃顺向咸丰提出了重用汉人的建议,很多人对这个提议的重要性没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政策直接提升了汉人在晚清朝廷的重要转折点。

不信我们去看看曾国藩的经历,在1857年2月曾国藩父亲去世,这个时候前方还在打仗,曾国藩只能找咸丰请丧假啊。两次申请之后,终于获得批准,我们看起来是一个很正常的安排对吧,其实这事是有内情的。

就在1857年曾国藩向咸丰皇帝上奏折,不愿意再以“客寄”身份继续带兵,

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意思很简单,皇帝你得给我巡抚大权,有核查官吏职能,才能不贻误剿匪大局。不然就算是是能带兵,但是不能同时解决筹集粮饷的问题啊,臣客军作战寄人篱下,又不通复杂的人情世故,你可怜可怜我吧。

你以为咸丰不知道曾国藩的难处么?他知道,而且这就是他故意为之。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领兵汉人掌权做大,然后威胁朝廷的安危。所以当曾国藩请假回家奔丧的时候,咸丰皇帝很愉快地就批准了。 这样你就没有兵权了啊,威胁不到我了,天助我也。

湘军作为抵抗太平天国的重要军事力量,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战争没有结束统军的大帅请假三年回家守孝去了。你想想这个场景很难理解吧,国难大头一切从简吧,请假几天就得了,清朝给你批一个月。或者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战争结束再说吧。 这才是正常的思路对吧,你再看咸丰对曾国藩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三年朕准了。

很明显咸丰对汉人臣子的提防,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

结果天京内讧之后第二年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又踹翻了满清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皇帝一看没办法啊,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

咸丰十年(1860年)4月,清廷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命皖南军务归他督办。

这时候可是响当当的实权派,两江总督加东部战区掌权人。这一切都受益于肃顺的重用汉臣的政策。

当然受益的不止曾国藩一人,还有另一个名臣左宗棠。1859年左宗棠还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就是给巡抚做师爷。

有一天总兵樊燮来访,结果就遇上了左宗棠,这也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家伙,不给左宗棠行礼。因为他本来就和骆秉章有过节,而且人品还不好不招人待见,左宗棠自然对他也不客气,就斥责他,你不懂礼节。这家伙还振振有词,“朝廷体制并未规定武官见师爷要请安,武官虽然人微言轻,但也是堂堂朝廷二品大员。”

左宗棠也是出了名的暴脾气,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王八蛋,滚出去!”连踢带踹的就把这家伙给收拾了一顿。

这下可惹了大祸,樊燮有一个后台湖广总督官文,以前我们讲过,官文是个旗人是胡林翼的上司,贪得无厌的贪官。樊燮这个总兵的职位还是官文举荐的,樊燮还是官文五姨太的娘家亲戚,这算是捅了马峰窝了,一份奏疏就送到咸丰手里弹劾左宗棠。

然后朝廷下圣旨命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你想想满清那个官僚腐朽的体制,一个湖广总督想给你找麻烦,哪里有找不到的呢?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左宗棠必死无疑。

肃顺虽然是一个旗人,但是他骨子里却看不上旗人。他经常还对身边人说“咱们旗人混蛋多”,他对处理旗人案件毫不客气,从不手软。当肃顺知道了左宗棠的事之后,大为恼火这又是愚蠢的旗人干坏事,一群混蛋玩意。

人命关天,哪还顾得上生气啊,救人要紧。肃顺然后就放出风去,让地方大臣上奏折保左宗棠。然后他才好给皇帝说的上话,这个死结就算解了。

一时间,曾国藩,骆秉章,胡林翼等等大佬纷纷上书咸丰,当时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当然了,旗人这边也有很多操作,这场官司打了一年多,最终在肃顺多方运作之下,终使左宗棠死里逃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860年,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之后就官运亨通,升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当然最辉煌的战绩就是带兵收复新疆,这是晚清毫无争议的英雄人物。

后来辛酉政变,慈禧虽然杀了肃顺,但是还是延续了肃顺重用汉人的政策,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等人登上满清的朝堂,成为国之重臣。你说这不是肃顺的功劳么,如果按照咸丰和慈禧两口子的主张,提防汉臣,处处制约或许大清在慈禧没掌权之前就亡国了。

在很多朝代改革家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改革嘛总会得罪很多人,特别是得罪贵族阶级的改革家,基本都悲剧收场。吴起变法得罪了贵族,楚悼王一死,贵族反扑就把吴起给射死,尸身还被车裂。 商鞅变法,就更不用说了,五马分尸。


肃顺就是咸丰皇帝的改革家,有人评价说,肃顺不死大清不亡,作为现在人回看历史,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首先肃顺是一个铁腕改革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肃顺对前文渊阁大学士耆英主张与英、法议和非常反感,上疏奏劾,咸丰帝遂赐耆英自尽。拒绝了沙俄使对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的领土侵略要求,肃顺直接把文件摔在桌子上,这TM就是一纸空文,废纸我们不承认。

咸丰时发行官票、宝钞,解决财政问题,结果主管官员与不法奸商串通一气,中饱私囊,肃顺奏请严查惩治宝钞案 ,最后抄查家产数十家,甚至牵连到翁同龢的父翁心存以及周祖培等重臣,最后翁心存辞官。

戊午科场大案,也是肃顺铁腕的政治科举考试腐败大案子。

1858年(咸丰八年)九月十六日,这天顺天府乡试放榜的日子,眼尖的学子就发现榜上有一个奇人叫平龄,中榜了,还是第七名。

按说别人中榜了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是这个平龄身份特殊,是一个旗人戏子。和咸丰帝一样是一个京戏资深票友,经常登台演出,在京城很著名的人物。

这引起了舆论大哗,今天看起来不叫事,能者多劳嘛,人家能力强一边唱戏一边学习,有什么不可以。现在很多跨界成功的人也很多啊。

但是在当时可不一样,戏子属于下九流,是不准参加科举考试的。你没有考试资格,你怎么能高中举人呢?

还有其他学子寒窗苦读十多年,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和奋斗啊,才有了今天的才学居然没有考中。你一个戏子天天唱戏,表演还能中举人,情感上让人很难接受啊。

质疑的声音就越来越多,这事就惊动了咸丰皇帝,科举考试都能作弊,这还得了然后就派肃顺去查。

既然大家都质疑平龄,那就先提升平龄,结果没多久平龄就死在狱中。等重新勘察平龄的试卷后,发现他的考卷有七个错别字被人更改过。查完所有的试卷,有错误的试卷有五十多份。还有一份考卷,错别字有三百多个,居然还中举了。

当然了这个过程比较长,直接说结果

案件处理结果是:柏葰是此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也是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位极人臣、李鹤龄是兵部主事、浦安、罗鸿绎,程炳采斩立决,程庭桂是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本应处死,但咸丰皇帝念及他年老,儿子又被判了死刑,法外开恩判处流放充军。

其他递条子的人,被革除功名职务,发往边疆充军(后花钱赎罪),被降级处理。

总计,戊午科场案牵涉91人:5人被斩首,3人充军,7人被判充军后赎罪,7人被革职,16人降级调用,38人被罚俸一年,13人被革去举人功名或停止会试资格,2人死于狱中。

一举扭转了科考的腐败风气,让天下学子看到进阶考试的公平之光。

如果把肃顺单独拿出来,这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啊,你只要把他的经历公正的讲述给老百姓,不管清朝,还是现在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好官。后来慈禧杀了肃顺,从肃顺家里也不过抄十万两银子,在清朝毫无争议的清官。

但是这种官往往会得罪人,而且肃顺性格还是一个直性子,也有人评价是飞扬跋扈。

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比如天冷了,你妈就会告诉你,你怎么还不穿秋裤呢,等你得了老寒腿有你受的。

听起来不好听,但是发自内心地对你好。

肃顺在咸丰帝死之前就提过一个建议,就是让咸丰学学汉武帝杀掉慈禧,防止太后掌权。

这话后来还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可想慈禧对肃顺有多恨。

刘邦死了之后,吕后不是夺权了么,祸乱朝纲。咸丰和肃顺都知道慈禧的政治能力,六岁的小皇帝,27岁正值青春年华的慈禧,谁能保证她不会重蹈吕后之路。

事是这么个事,但是一个臣子怎么能这么给皇帝讲呢?肃顺就是这么干的,直性子。

虽然事后证明,肃顺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肃顺很多人以为这是慈禧的布局,事实上并不是。

干掉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本质就是一场党争,主谋就是恭亲王奕訢

肃顺这个性格奔放的人,在日常里根本就不把这个恭亲王放眼里。恭亲王又称鬼子六,意思就是擅长和洋鬼子打交道,和洋鬼子谈判他都能搞的定,他又是道光的六子,就的了这么一个名号。

肃顺是对待洋鬼子是强硬派,对恭亲王自然是看不上,见面也不客气,打招呼也是,老六长,老六短。从来不会因为恭亲王是咸丰的弟弟,表现得尊重一点,完全没那个必要,谁让咸丰也提防着这个弟弟呢?肃顺也跟着咸丰,轻视恭亲王。

你看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咸丰带着顾命大臣跑去了热河,恭亲王留下来擦屁股,和洋人谈判。这种关系亲疏,一看便知。

而前面肃顺处理的宝钞案,和戊午科场案,还有得罪的不少朝臣,里面很多都是恭亲王的人,所以恭亲王肃顺恨的也是除之而后快。

咸丰一死,恭亲王被排除在顾命大臣名单之外,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恭亲王这辈子就算和朝堂无缘了。上面有两宫皇太后掌印,中间有小皇帝,下面有顾命八大臣,肃顺还是你的政敌,你说你有什么机会。

有很多人说是两宫皇太后要垂帘听政,顾命八大臣不乐意,所以发动了政变。根本经不住推敲,第一清朝从顺治开始就明确规定,禁止女主干政,作为后宫的皇后,不可能不知道。咸丰一死你就要垂帘听政,用脚趾头想想,这些臣子也不会答应。

第二,两宫皇太后没人啊,这两人文化水平现在说也就小学毕业。她们没有军权,有没有帮手,就是有这个政变的心,也没政变的能力。

第三,政变之后谁获利最大,表面看起来是慈禧慈安,实际上恭亲王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慈禧慈安,本来就掌握圣旨生效的盖章权利。肃顺那一伙在,她们是这个权利,恭亲王上台她们权利基本没什么变化。

有人说不对,她们可以垂帘听政了,可以干政。这你就理解错了,朝廷之上都是恭亲王的班底啊,如果一个政策发布了,朝臣都不同意,会起草圣旨么? 两宫皇太后起草一份圣旨盖上章,朝臣都不接受,消极怠工,不配合,她们又能怎么办呢?

而且我们还有新的证据,1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相传奕䜣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奕䜣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

2日,叶赫那拉氏于1861年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肃顺这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准备,似乎也没有做出要反抗的样子。

6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这个董元醇是山东御史,智能大概是纪委兼监委,就是一个言官,还有人说是朝廷的喷子。有人说是慈禧的人,一个山东的官,不是人运作怎么会在这个时候上这么一份折子呢,董元醇就是周祖培的门生,周祖培和肃顺也不对付。

周祖培后来与大学士贾祯疏议“垂帘听政”,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嘉奖。

如果没人有意为之,怎么会配合得如此巧妙,这边夺兵权,那边就上奏折请太后权理朝政。

当然被排挤权利之外的不止恭亲王一人,还有部侍郎胜保,僧格林沁,文祥等朝廷重臣,恭亲王很快就把这些人联合到自己旗下。

7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他去可以,别的统兵大臣来不行,防止肃顺联合湘军造反。

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肃顺等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拟旨驳斥。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激烈辩论。

这次就是一个试探,结果就是顾命大臣果然不支持垂帘听政,他们想掌控权利,两宫皇太后,下定决心倒向了恭亲王。

23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这时候你在去看肃顺等人,根本不想有谋反的意思。要谋反要兵权在手吧,北京的他们是没有什么兵权的。小皇帝也跟着皇太后走了,连个人质都没有,毫无准备的进了北京。

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

30日,发动政变。

6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两个铁帽子王没了,肃顺处斩。据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小腿骨)已折矣。遂斩之。”

一代名臣肃顺,就这样被杀了。

后来曾国藩评价肃顺: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迎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大意就是:古时像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他们的智慧力都属超绝当世,但他们的灾祸失败也是超乎寻常。近代像陆建瀛、何桂清、肃顺、陈孚恩这几位,也都自知自己很英雄,结果都不得善终。所以我辈可以强迫自己提升修为,而在胜过别人的地方碾压别人是不可以的。

曾国藩站在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讲自己的感受。

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者,有几个人又能摆脱肃顺的命运呢。吴起变法为了楚国的强大,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无一例外地得罪了贵族,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悲剧落幕。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工厂从上到下,从经理到清洁工都是小偷,他们每天都把公司的东西偷回家。有一天老板换了一个新门卫,然后门卫就抓到了很多偷东西的员工,报告给老板。老板非常生气,就对偷东西的员工开除,罚款,还表扬了新门卫。

但是 门卫却成了所有员工的眼中钉,他们开始给老板打报告,门卫上班抽烟,门卫偷懒,栽赃门卫偷东西。没多久老板就真的相信了,然后就开掉了这个负责的门卫,换了一个门卫。

如此三番之后,换来的新门卫,同流合污也加入了偷公司的行列,和大家打成一片。所有人又一起愉快地工作起来。 然后公司就破产了,然后被调查,所有偷盗的员工都被抓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作为成年人,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明白这个道理。当你周围都是混蛋的时候,你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就会格格不入,和对错无关,和人品无关。

这时候你想开辟一个好的未来,你只能选择一往无前,得罪人被孤立在所难免,除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别无选择。

好比最近的高考,有人点灯熬夜寒窗苦读,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走出穷山沟,走出留守的农村。也有人觉得我们就是打工的命,你玩命学习还能逆天改命么? 就因为你,我还天天被我爸妈教训,恨死你了。

上班也一样,有人积极上进,有人浑水摸鱼,拖后腿拉节奏。

积极的人反倒还会被骂,为了那点工资至于那么拼命么?公司又不是你家的,虚伪。

现在就是这样,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你去做事,总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今天不一样了,哪些积极上进,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他们不必在和哪些冥顽不灵的家伙在一起。 一切都在分化,这个城市治安不好,有能力的人搬到一个治安好的城市里去。

一个老公家暴妻子,妻子没必要迁就啊,离婚就可以了。

公司管理混乱,内斗严重,换一家就是了。

肃顺错就错在,他希望把一个烂透的满清励精图治,重回巅峰,开创大清帝国的另一个盛世。然而阻力太大了,最后和所有的改革家一样,死在贵族的复仇反扑的路上。

回看肃顺死后的几十年,又如何呢?恭亲王领导的洋务运动失败了,1884年恭亲王也被罢免了,一撸到底。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路割地赔款。

似乎就是给人一种感觉,有一个人想把这个朝廷往好了发展,所有人都不同意,因为你这么干会危害我们的利益,必须把你干掉。

问题是市场经济情况下,如果你们不同意没关系啊,我找一家愿意发展好的公司就可以了啊。

让愿意发展得好的人凑在一起,让不愿意奋斗的人待在一起。

不信你看,这个世界就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一切都在分化之中,城市和城市区别开来,层次和层次分化,职业分化,生活习惯分化。

这个世界就是让牛和牛人在一起,让想上进的人和愿意上进的人在一起,救世主也在忙自己的事,没空搭理你。肃顺带不动大清国,你也没必要拉着没有未来的公司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