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里有过许多疑案,昨天分析了雍正皇帝的本名究竟是“胤禛”还是“胤祯”,今天来聊一聊雍正的三儿子、实际的长子弘时的死因,他究竟是不是被雍正赐死的?
雍正赐死说
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清皇室四谱》
雍正赐死弘时的观点最开始出现于晚清学者唐邦智的著作《清皇室四谱》中,书中记载弘时因为行事放纵而惹得雍正皇帝龙颜大怒,最终在雍正五年八月初六被削除宗籍并赐死,直到乾隆皇帝即位后才恢复宗籍。(注:宗籍即宗室的身份。)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当时以及后世部分文史学家的认可,后来持“雍正赐死弘时”这种观点的大多数人也都是基于《清皇室四谱》的记载为证据,甚至可以说就只有这唯一的证据。
而真正将这种说法发扬光大甚至于深入人心的,还是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以及由此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弘时都是由于勾结八阿哥胤禩、谋害弟弟弘历等事,被获悉实情的雍正皇帝赐死了。由于小说和电视剧都十分精彩,引人入胜,以至于很多人将其中的情节当成了真正的历史。
郁郁而终说
相比于雍正赐死一说,弘时自己郁郁而终的观点,更加可靠合理一些。虽然清史稿中对于弘时的记载只有“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这么一句,《雍正实录》更是对于弘时只字未提,仿佛弘时人间蒸发了一样。但我们从一些其他地方的蛛丝马迹中,还是能够得到事情的真相。
即位之初的乾隆帝曾颁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乾隆皇帝的这一番话和《清史稿》的记载大同小异,弘时究竟如何“放纵不谨”并没有具体说明。不过在《乾隆实录》中未记载的庄亲王允禄等人关于恢复弘时宗籍的奏折中,曾引用了雍正对于弘时处理的一些话,就此可以获知事情的真相,同时也是弘时之死疑点的有力史证。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根据庄亲王的奏折,我们可以获悉以下几点:
弘时获罪与八阿哥允禩有关;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以前,雍正帝已将弘时赶出宫庭,出继给允禩为子;按照处理允禩的方法,在这不久后也除掉了弘时的宗籍;弘时出宫后交由十二阿哥允裪看管。所以,在雍正四年的时候,弘时已经被雍正严厉的处罚过了,当然对比允禩、允禟以及允禩的儿子弘旺等人,对弘时的处理还算“仁慈”一些。
不过这样的弘时已经在政治上彻底死亡了,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对于雍正以及继位的弘历完全构不成威胁了,所以雍正没有必要在雍正五年八月初六,将这个他实际上的长子再进一步赐死。当然,弘时的死,与雍正的这些处理肯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可以看成是雍正“逼死”了弘时,但更多的是弘时自己不想活了。
作为皇帝的长子,名义上的皇位第一继承人(雍正没有嫡子),弘时失去了宗室的身份,失去了雍正儿子的身份,甚至连自由都失去了。交由允裪看管的这一年多,弘时很显然心中郁结难解,因此他的死最大的可能是,他自己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他不想看着弘历登基为帝,于是就此郁郁而终了。
雍正的做法算狠毒吗?
我们对雍正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从一个父亲的角度看,雍正对亲儿子确实太狠心了。所谓虎毒不食子,雍正的一系列做法,虽然没有直接杀了弘时,但却把他逼到了绝路上,和杀了弘时的差别也不是很大了。
而从一个政治家、皇帝的角度看,雍正的做法实际上是很“仁慈”的。历史上杀掉自己亲儿子的皇帝有很多,而弘时因为知道了雍正有意传位给弘历后,竟然倒向了自己父亲最大的政敌允禩一方,这实际上已经是“叛君叛父”了,这样的罪过即使杀了也合情合理。但雍正仍然网开一面,留了弘时一条性命,实际上雍正对于夺嫡的兄弟们也都一个没杀,只不过处罚轻重不同而已。

我们以现代人的角度看雍正,或许会觉得他狠毒,但请不要忽略雍正他皇帝的身份。他或许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但在狠毒方面,雍正在皇帝中真的排不上号。